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医院名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一所大型综合性中医医院,创建于1964年,2015年获批成立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院,是我国高等中医药临床教育、医疗、科研重要基地之一,为全国首批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示范中医医院、首批广东省中医名院、广东省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广州中医药大学岭南医学研究中心,首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单位”,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单位,心血管科等6个专科被确定为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是全国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最多医院之一。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业道德先进单位”“全国中医药应急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中医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先进单位”“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全国人文爱心医院”“广东省文明单位”等称号。1994年无偿救治身患股骨头坏死的好军嫂韩素云事迹饮誉全国,受到时任中央领导同志的赞扬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医院占地面积50940平方米,建筑面积18.8万平方米,编制病床2200张,设有46个临床科室,门急诊各专科开设齐全。年门急诊量280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7.7万人次,急诊量在广州市所有医院(含中医院和西医院)中名列前茅。医院现有职工2600余人,拥有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以及首批全国名中医欧阳惠卿等为代表的一批全国知名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包括25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6名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35名广东省名中医、40名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高级职称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500多名,是全国中医技术力量最雄厚的中医院之一。 拥有一批在全国行业内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重点学科/专科群,其中国家二级重点学科8个(其中牵头建设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7个(内分泌科、耳鼻喉科、骨伤科、脾胃病科、妇科、肿瘤科、临床药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4个(急诊科、内分泌科、耳鼻喉科、骨伤科、肿瘤科、妇科、心血管科、针灸科、脾胃病科、脑病科、风湿病科、重症医学科、护理学、临床药学),是国家重点专科专病单位数量最多的医院之一,多个专科专病成为全国协作组组长或副组长单位。建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22个,全国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2个。2018年获批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多个国家级、省级培训基地落户我院,包括: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气道管理培训基地,是目前仅有的四家全国气道管理培训基地之一;全国胸腔镜心脏手术技术培训基地,是中国医师协会指定的三家全国培训基地之一;全国麻醉中医理论与实践培训基地,是全国四大培训基地之一;全国区域神经阻滞培训基地,是广州唯一一家培训基地;全国首家中医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骨病防治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膏方人员培训机构;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全国首批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全国首个省级中药监管科学研究基地;广东省第一批血液透析培训基地;广东省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等。 医院在运用中医温病学理论防治病毒性疾病方面具有丰富的成功经验。在2003年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战斗中,我院作为广东省中医治疗非典专家组组长单位,成功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愈73例确诊非典型肺炎病人,取得了“抗非”战役的“三零”(零死亡率、零院内感染、零后遗症)战绩,受到省、市政府的表彰,中医的疗效受到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赞赏,医院应邀在香港、台湾等地区推广传授治疗“非典”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中,我院发挥中医智慧、贡献中医力量,派出医护人员、检验技师驰援湖北、香港奋战抗疫第一线;派出科研攻关团队前往武汉,开展武汉地区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有效方药研究。 目前医院配备有各种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大型检测、诊断、治疗仪器设备,总值超7.4亿元,包括有ECT、64排螺旋CT,磁共振成像系统,大型数字减影系统,全数字胸部摄影机,医学影像存储及传输系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数字化乳腺机,高压氧舱,体外循环机、流式细胞仪等一大批高精尖端仪器。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也是第一临床医学院,共有13个教研室,每年承担着12000多学时的课堂教学任务,管理中医学专业(五年制、七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非医攻博、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等各层次在校学生近4000名,教师中有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大学终身教授3人,首席教授7人,广东省教学名师3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在岗博士生导师75名、硕士生导师166名,是全国最大的中医临床教学医院之一。拥有博士后流动站3个。专业与课程建设成绩显著。中医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教育部第一类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第五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详细]
联系电话

020-36591912,020-36591222

放号时间

医院地址

广州市白云区机场路16号

医生团队
  • 赵立诚[]

    医生擅长

    擅长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对高血压病、冠心病、血脂异常、心律失常、缺血性中风以及各种疾病恢复期出现的身体虚弱症状,都有较好疗效和治疗经验。 ...详情

    从业经历
    暂无介绍 ...详情
  • 赖东兰[]

    医生擅长

    小儿消化系统疾病,肺部疾病,儿童多动症,抽动症及小儿行为发育障碍,过敏性紫癜等儿内科常见疾病。 ...详情

    从业经历
    女,副主任医师,擅长小儿消化系统疾病,肺部疾病,儿童多动症,抽动症及小儿行为发育障碍,过敏性紫癜等儿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治。 ...详情
  • 林新锋[]

    医生擅长

    擅长外感发热咳嗽、腹痛腹泻、心脑血管疾病及内科杂病等 ...详情

    从业经历
    林新锋,男,主任医师,教授,ICU副主任,1988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医疗系并留校在第一附属医院工作。毕业以后,长期在危急重症临床第一线工作,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危急重症有较深的造诣,熟知各种急重症的中西医抢救方法并在临床上灵活应用,参加过多次大型的抢救工作,均有出色的表现。特别是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面对威胁,临危不惧,与同事一道,积极探索最佳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为医院取得病人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的骄人战绩立下汗马功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人事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授予“全国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记以“二等功”同时被广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广州抗击非典标兵”称号。林新峰主任医师对现代危重病医学有浓厚的兴趣,致力于中西医结合危重病医学的研究,曾于1997年到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进行有关现代危重病医学的短期培训,2000年再度到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危重病研究所ICU进修,主要学习ICU相关理论和管理等知识,系统完成了MODS、中风高危重症、中西医结合危重症救治方案设计等学习与培训,专业方向主要为急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通过十余年来在中风专题上的努力,现已经形成了急性中风中西医结合处理的较优化方案,在中风急性期治疗方案的设计与疗效评价上,作为主要参与者完成有关课题如“通络法在中风急性期的启用时间与功能恢复的关系研究”“溶栓---祛瘀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研究”以及“新安宫牛黄颗粒治疗痰火闭窍型中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详情
  • 嵇玲瑛[]

    医生擅长

    痛症、失眠、便秘 ...详情

    从业经历
    暂无介绍 ...详情
  • 米红[]

    医生擅长

    暂无介绍 ...详情

    从业经历
    暂无介绍 ...详情
  • 梁志伟[]

    医生擅长

    生化和免疫诊断技术 ...详情

    从业经历
    暂无介绍 ...详情
  • 吴丹[]

    医生擅长

    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 ...详情

    从业经历
    暂无介绍 ...详情
  • 周岱翰[]

    医生擅长

    应用中医药治疗肝癌、肺癌、肠癌、乳腺癌等晚期恶性肿瘤。周教授指出,肿瘤辨证施治规范的形成始于《伤寒杂病论》,其六经、八法是现代中医治疗的绳墨,治学师古不泥;发展拓宽温病学说,根据中医理论、症状分析、治后转归、实验研究等对放射线的中医药属性进行辨证,首先提出放射线属“火邪”、“热毒”,辨证归属温病范围,在放疗中配合清热解毒、祛瘀通络可减少放射毒副反应,放疗后予以清热祛邪、滋肾育阴可减轻后遗症、降低复发和转移。在临床研究中,学识衷中参西,医技推陈致新,认为手术、放射、热疗及射频、冷冻、化学药物等祛邪措施,与中医药、支持及营养治疗等扶正补虚配合,可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治肝癌强调清肝利胆、健脾益气,开展肝癌移植术后复发的辨证论治;治肺癌首重解毒除痰、益气养阴,探索中医配合分子靶向药物对局部晚期肺癌的治疗。 ...详情

    从业经历
    周岱翰,男,1941年5月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1966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原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本科。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主任,中医肿瘤研究所所长,广东省中医肿瘤治疗中心主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评审专家,中华医学科技奖和中华医学青年奖评委,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委,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主任委员。并担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新中医》、《癌症》、《中医药研究》、《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等多家杂志的编委。 在卅余年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对中医肿瘤学颇有建树,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从事中医药治癌、中西医结合抗肿瘤临床探讨和开设中医肿瘤学课程的学者之一。平素勤于耕耘,潜心发皇古义,中医对癌瘤的认识源远流长,早在殷墟甲骨文就记载有“瘤”的病名,而相关论述、治癌特技、辨证方药则流散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周教授指出,肿瘤辨证施治规范的形成始于《伤寒杂病论》,其六经、八法是现代中医治疗的绳墨,治学师古不泥;发展拓宽温病学说,根据中医理论、症状分析、治后转归、实验研究等对放射线的中医药属性进行辨证,首先提出放射线属“火邪”、“热毒”,辨证归属温病范围,在放疗中配合清热解毒、祛瘀通络可减少放射毒副反应,放疗后予以清热祛邪、滋肾育阴可减轻后遗症、降低复发和转移。在临床研究中,学识衷中参西,医技推陈致新,认为手术、放射、热疗及射频、冷冻、化学药物等祛邪措施,与中医药、支持及营养治疗等扶正补虚配合,可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治肝癌强调清肝利胆、健脾益气,开展肝癌移植术后复发的辨证论治;治肺癌首重解毒除痰、益气养阴,探索中医配合分子靶向药物对局部晚期肺癌的治疗。 1978年开始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筹建肿瘤研究室,先后编写广东省中医肿瘤专科班教材和大学选修课——中医肿瘤学讲义,1982年至1984年举办了3期广东省消化系统癌瘤专科班,为全省基层医疗单位培养了一百余名中医治癌骨干;1985年起在大学主讲《中医肿瘤学》课程;举办4期全国中医内科肿瘤高研班;先后培养博士后4名(已出站2名),博士生10名(澳洲、越南、台湾各1名)、硕士8名,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研究生、进修生、中青年教师。周教授注重弘扬岐黄医术,发挥中医特色,多次出国讲学,足迹遍及20余国,每年皆有大量的外宾、华侨请求诊治,饮誉东南亚、港澳台等地,作为中医教授,登上西方高等学府谈阴阳、论气血、讲伤寒、辨虚实、写著作、收弟子,为香港医院管理局顾问研究员,被皇家黑尔本理工大学中医部聘为博士生导师。 受多年临床经验和治愈患者的启发,研制莲花片、鹤蟾片、乳核散结片、琥珀止痛膏等系列抗肿瘤中成药;获部、省、局级科技成果奖各1次;先后发表80余篇论文及出版了《常用抗肿瘤中草药》、《癌症的中医饮食调养》、《肿瘤治验集要》、《中医肿瘤食疗学》、《临床中医肿瘤学》等专著。基于他在医疗、科研、教学中的杰出出成就,1992年被国务院授予“卫生事业突出贡献”证书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详情
  • 王可佳[]

    医生擅长

    临床麻醉、分娩镇痛、无痛人流、无痛胃肠镜 ...详情

    从业经历
    暂无介绍 ...详情
  • 廖世煌[]

    医生擅长

    善用传统中医中药,运用脏腑经络辨证、六经辨证结合温病的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方法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危重、疑难病证。尤其擅长甲状腺疾病(甲亢、甲状腺瘤等),有个人独特专方,疗效显著。 此外对外感发热、咳嗽、肠胃病、风湿病等疑难病有较深入研究。 ...详情

    从业经历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临床工作四十余年,曾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金匮教研室主任、综合科副主任。深入钻研《金匮要略》,善用经典治疗疑难杂病。曾开展《金匮要略》系列网络分享课程,深受广大医学爱好者认可。 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独编和主编著作2本。主持广东省科研课题1项,参与主持国家课题2项,获学校科教研究成果奖2项。 ...详情
x

为了让您更好的了解更多的信息,请您点击免费注册 进行注册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