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中央医院)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中央医院)
医院名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中央医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建于1918年,前身为“中央医院”,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任首任院长。作为中国人自行筹资创建的第一家西医综合医院,亚洲第一例异体同基因骨髓移植、中国第一支血源性乙肝疫苗、中国第一台体外震波碎石机,诞生在这里。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医院现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将推进“一二三四工程”作为发展战略,以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为战略目标,以医教研管服协同发展和集成创新发展为主线,实施人才战略、空间战略、运营战略三轮驱动,努力实现患者满意、员工满意、社会满意、国家满意的奋斗目标。 医院综合实力处于国家第一方阵,拥有血液病、胸外及胸部微创、严重创伤救治三大院士团队,作为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首批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组长单位,成为国家医学进步的重要引擎。 医院拥有创伤救治与神经再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移动数字医院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及1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研究平台;拥有18个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重点专科(骨科、妇科、重症医学科、检验科、专科护理专业、心血管内科、血液内科、内分泌科、胸外科、呼吸内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眼科、皮肤科、急诊医学科、肿瘤科、感染病科、风湿免疫科);3个国家重大疾病多学科合作诊疗能力建设项目(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肝病与感染科、老年科)2个北京市临床重点专科(中医科、儿科),5个北京大学研究所和4个北京大学研究中心,共有14个学科在学科影响力排行位列全国前20名(血液病学、风湿病学与自体免疫病学、护理学、眼科学、骨外科学、胸外科学、肿瘤学、皮肤病学、内分泌病学与代谢病学、呼吸病学、心血管病学、重症医学、传染病学、耳鼻咽喉病学)。 医院人才济济,汇聚了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国家973首席科学家、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青年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在内的一批优秀人才。同时是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示范区、国家级特色专业示范点、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 医院目前正在运行3个院区,医疗资源将辐射首都核心区、通州副中心、昌平开发区及京津冀地区,充分发挥优势学科和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人民的健康获得感。 医院始终秉承“仁恕博爱、聪明精微、廉洁醇良”百年传承,始终肩负着与民族同命运、与医学同进步的历史使命,始终为中国医学发展贡献力量,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使命中诞生,牢记肩负的社会责任。医院承担着国家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工作及突发事件的救援任务,1951年抗美援朝医疗队、1970年云南抗震救灾医疗队、1976年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医疗队、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4年抗击非洲埃博拉、2020年援鄂抗击新冠疫情……一次次大灾大难面前,都留下了“人民医院人”无私奉献的身影。 2020年初,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全体员工无畏地投入到这场抗疫战斗中。无论是134名医护人员火速集结驰援武汉,坚守72天攻坚重症救治,还是成功识别及时诊断处置北京市第一例确诊病例,快速反应全面部署;无论直面新冠遭遇战,妥善处理院内疫情,实现零感染、零意外,还是积极配合北京市疫情防控工作,圆满完成首都核酸检测任务,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员工始终坚定果敢、坚忍不拔、勠力同心,在不同的战场、以不同的方式,共同投入到疫情防控、守护人民健康工作中,为取得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做出贡献。 同时医院还承担着国家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工作,承担着重大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援任务。出色完成了北京奥运会、建国六十周年庆典、抗震救灾、健康快车、埃博拉出血热病人救援、非洲“光明行”、历次全国“两会”等各项医疗保障任务。并作为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医疗保障单位,承担冬奥会医疗保障工作。 医院扎实推进援疆、援藏、对口支援等工作,先后派出援藏干部6批共40名,援疆干部共11名。作为全国三家承担西部卫生人才培养工作的医院之一,连续8年先后接收了来自贵州、重庆、西藏等十余个西部省、市、自治区共计618名学员来院学习。 医院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并率先将医务志愿服务呈常态化,融入到医院的常规医疗服务中,满足了患者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在医务社工专业服务领域开展了儿童血液“髓爱童行”、产科“喂爱工程”和乳腺中心“乳此绽放”三项品牌服务。2017年6月,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应急办公室指导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医学中心发起“安全中国,百县工程”,形成科学规范的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带动全国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公共卫生应急能力的提升。 医院先后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详细]
联系电话

010-88326666

放号时间

医院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大街11号

医生团队
  • 鞠辉[副主任医师]

    医生擅长

    心脏麻醉,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肝移植麻醉...详情

    从业经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2007年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心血管麻醉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学模拟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现任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曾于2008-2009年在加拿大多伦多总医院进修肝移植麻醉,于2012-2013年在加拿大多伦多Sunnybrook医疗中心进修心脏麻醉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于2014年在美国梅奥医疗中心和美国UMPC WISER中心就模拟教学进行短期访问交流。专业特长为心脏麻醉、经食道超声、肝移植麻醉。从2011年起担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教学秘书,主要负责麻醉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2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文章3篇。主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研究与发展基金2项。主译书籍1部(《围术期二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实用手册》)。主编书籍1部(《麻醉科住院医师手册》)。参与编写和翻译著作近10部。2012年、2014年、2015年荣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学优秀奖。2015年、2016年北京大学医学部级优秀教师。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心血管麻醉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学模拟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   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2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文章3篇。主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研究与发展基金2项。主译书籍1部(《围术期二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实用手册》)。主编书籍1部(《麻醉科住院医师手册》)。参与编写和翻译著作近10部。2012年、2014年、2015年荣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学优秀奖。2015年、2016年北京大学医学部级优秀教师。   2005年和2007年,获得北京麻醉年会青年医师论文比赛“二等奖”。2011年,获得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 “优秀奖”。2012年荣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学优秀奖。...详情
  • 冯艺[主任医师]

    医生擅长

    各类手术麻醉、肌肉软组织疼痛、 癌痛、 手术后慢性疼痛的综合治疗...详情

    从业经历
    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后一直从事临床麻醉及临床疼痛治疗和研究工作。于1995年-1998年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麻醉科和解剖及神经学科,作为访问学者从事有关疼痛机理和治疗的研究。2005年晋升为主任医师和教授,并获得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主要研究方向是椎管内麻醉临床应用及相关机制以及疼痛的传导和治疗。组织编写了人民医院临床麻醉、个体化术后镇痛、分娩镇痛、癌痛和无痛消化内镜常规。2007年6月,负责组建了疼痛科。擅长癌痛以及肌肉软组织疼痛治疗。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疼痛医学科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副主任委员及麻醉与疼痛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委员及疼痛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学会麻醉分会常委、北京医学会麻醉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女医师学会疼痛分会会长、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麻醉与镇痛疼痛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分会常委、中国针灸学会疼痛分会委员、国际疼痛研究学会(IASP)会员。《医学参考报疼痛专刊》主编;《中华麻醉学杂志》、《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常务编委。   在国内核心杂志(《中华麻醉学杂志》等)及国外重要杂志(《Anesthesiology》,《J of Pain》等)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参编书籍十余部。获得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重点基金、科技部重点项目(973)、北京市自然基金等多项资助。   荣获首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奖、两次获得北京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一等奖、曾分别获得全国性中青年麻醉医师论文比赛一、二、三等奖。...详情
  • 张熙哲[主任医师]

    医生擅长

    心胸外科麻醉、危重症病人的麻醉...详情

    从业经历
    张熙哲,男,主任医师,1971年出生;1994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1997年获硕士学位,2001年获博士学位。迄今已发表论著十余篇,参加编写、翻译专著5部,2004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主要从事临床麻醉工作,擅长心胸外科麻醉、危重症病人的麻醉等。...详情
  • 林栓同[]

    医生擅长

    麻醉科相关问题...详情

    从业经历
    大道至简,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防病胜于治病,良好的医疗卫生意识,是健康幸福得到有效保证的前提。大众健康,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其中,医生只是也只能提供一部分的帮助。...详情
  • 高岚[副主任医师]

    医生擅长

    临床麻醉...详情

    从业经历
    高岚,女,副主任医师。1994年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获得医学学士学位,2000年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得麻醉学博士学位。2000年在全国麻醉年会上获得中青年论文比赛三等奖。2002年至2004年赴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附属Notre-dame医院麻醉学实验室接受博士后训练。在研究生期间和之后的工作中一直从事于心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在国内外的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详情
  • 赵东[主治医师]

    医生擅长

    临床麻醉,围术期镇痛...详情

    从业经历
    赵东,男,主治医师,讲师,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并一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从事临床麻醉工作,2007年取得临床麻醉学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各学科临床麻醉,急危重症患者麻醉,器官移植麻醉,器官缺血再灌注相关研究,基因芯片在围麻醉期的应用,预防围术期恶心呕吐以及围术期疼痛治疗等等。目前已在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数篇。...详情
  • 张欢[主任医师]

    医生擅长

    临床常见病病人的麻醉,危重病人的围术期监测与治疗,急救复苏及术后急性疼痛治疗...详情

    从业经历
    张欢,男,主任医师,副教授,生于1967年,1992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1998年获北京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麻醉与重症监护论坛》杂志编委,北京市西城区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国际肝脏移植协会会员。曾获第二届北京麻醉学会中青年医师论文大赛一等奖,北京医科大学优秀住院医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年教师双语讲课比赛特等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优秀教师及优秀员工等奖项。业务专长包括临床常见病病人的麻醉,危重病人的围术期监测与治疗,急救复苏及术后急性疼痛治疗。近年来主要从事肝移植手术的麻醉,并于2004年至2006年以临床Fellow的身分赴世界著名的器官移植中心---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附属多伦多总医院工作,系统学习器官移植麻醉知识,参与大量肝脏移植的临床麻醉工作及围术期节约用血的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外杂志发表文章、摘要20篇,参与6部医学专著及教材的编写工作。研究方向包括肝移植围术期的病理生理改变及围术期血液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与器官保护,神经肌肉传递阻滞的监测等。...详情
  • 潘芳[副主任医师]

    医生擅长

    心脏手术、肝移植手术及其它各种手术的麻醉...详情

    从业经历
    潘芳,女,副主任医师,博士。2002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历任麻醉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擅长心脏手术、肝移植手术及其它各种手术的麻醉。研究方向为肺表面活性物质和呼吸衰竭、疼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及围肝移植术期的麻醉及管理。发表论文12篇。参编著作1部。...详情
  • 姚兰[副主任医师]

    医生擅长

    心脏移植手术的麻醉、肝移植手术的麻醉、小儿心脏外科手术的麻醉、合并严重合并症患者的其他手术的麻醉以及困难气道患者手术的麻醉...详情

    从业经历
    姚兰,女,副主任医师。1963年生。1988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现名为四川大学)六年制医学系。六年制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20年来一直在人民医院麻醉科工作,历任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1993年起担任主治医师,2003年起担任副主任医师工作。20年来一直在临床一线从事麻醉工作,并注意潜心总结,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临床麻醉工作经验。可出色完成业界公认的高难度的心脏移植手术的麻醉、肝移植手术的麻醉、小儿心脏外科手术的麻醉、合并严重合并症患者的其他手术的麻醉以及困难气道患者手术的麻醉。实施临床麻醉近2万多例,为手术患者解除了疼痛,保障了手术患者的安全。负责医学部实习学生的临床带教工作以及进修医师的带教工作,并积极参与医学研究活动,参与临床病人的病例搜集和总结,在中华医学杂志、中华麻醉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参与肝移植术中再灌注浅静脉放血对内环境和心肺功能的影响等论文的工作(发表在中华外科杂志2008年7月第23卷第7期)。参与了多部专业书籍相关章节的撰写。...详情
  • 杨拔贤[主任医师]

    医生擅长

    临床麻醉、急救复苏、重症监测与治疗...详情

    从业经历
    杨拔贤,男,主任医师,教授,1946年出生。197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在本校第一医院和人民医院从事麻醉学专业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第五、六、七届常务理事,北京麻醉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医学会和军队总后勤部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卫生部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麻醉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北京医学》,《中国麻醉与镇痛杂志》,《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和《AnesthesiaandAnalgesia》(中文版)等编委,《中华医学杂志》审稿人。在第一医院麻醉科工作期间,师从于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麻醉学家和现代麻醉的开拓者谢荣教授,并在其严谨的学风和治学精神的影响和亲自教导下,以临床实践为中心,始终把临床工作作为一名医学专家的根本,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1978年开始肝移植的动物试验研究的麻醉,1981年开始主持心脏外科手术的麻醉,1984年在谢荣教授领导下筹建外科重症监测治疗室(SICU),并在我国率先建立了由麻醉科管理的SICU。198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MGH)ICU学习,回国后的三年中主要负责SICU的工作,并参加部分重症病人手术的麻醉。1989-92年组织举办了多期全国性重症监测治疗学习班,推动了重症医学新理论和新技术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自1976年开始参加医学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先后承担了本科生的实习、见习及授课任务,并参加了4~6版《外科学》(教材)中“麻醉学”和“重症监测治疗”的编写。1990年开始培养研究生,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15名,博士研究生8名,在读博士生6名。主要科研方向是:麻醉学与呼吸,呼吸治疗,休克治疗。自1984年开始研究高渗盐液和高渗盐/胶体液在治疗失血性休克中的作用。1994年开始研究麻醉对呼吸功能的影响,采用食管气囊测压技术研究不同的麻醉维持方法和通气方式对肺顺应性的影响。1998年研究不同机械通气方式对肺损伤的影响,并在国内首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肺泡灌洗液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成分及活性,以阐明机械通气导致的肺损伤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关系。2001-2002年先后获得院内资助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对“吸入麻醉药对肺机械性能和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全麻期间呼吸功能改变机制的研究”及“肝缺血再灌注肺损伤及其防治”等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先后发表论文60余篇,参编书籍30部,主编、副主编各1本,其中有谢荣主编《麻醉学》、裘法祖主编《外科学》、吴阶平,裘法祖主编《黄家驷外科学》等。...详情
x

为了让您更好的了解更多的信息,请您点击免费注册 进行注册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