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医院名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始建于1958年,原名日坛医院。1963年增设肿瘤研究所,此后又相继建立了河南林州、江苏启东等肿瘤高发防治现场。1983 年迁至北京市东南龙潭湖畔,更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1996年通过三级甲等医院评审。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是国家癌症中心依托单位,是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肿瘤规范化诊治质控中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的国家药物临床研究中心所在地,集医教研防于一体,全方位开展肿瘤相关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的国家标志性肿瘤专科医院。 医院高层次人才荟萃、学科设置齐全、技术力量雄厚、仪器设备先进。拥有包括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国内一流的专家团队,多名专家在70余个全国性专业学术组织中担任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职务。医院拥有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年门诊量84万余人次,年出院量5.3万余人次,年手术量2万余台次。拥有多台能完成调强放疗、图像引导放疗和旋转调强放疗的直线加速器、大孔径CT模拟定位机与核磁共振模拟定位机、肿瘤射频热疗设备、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第二代宝石能谱CT、3T高场强功能成像 MRI、PET-CT、全院级PACS-RIS系统等先进的仪器设备。医院能够全面开展手术(含微创和内镜下治疗)、化疗、放射治疗、介入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在肺癌、食管癌、乳腺癌、恶性淋巴瘤、结直肠癌、肝癌、胰腺癌、胃癌、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鼻咽癌(含挽救手术)、下咽颈段食管癌、喉癌(含保留功能手术)、口咽癌、鼻腔副鼻窦癌、颅脑肿瘤(含颅底沟通肿瘤)、髓内肿瘤、骨与软组织肿瘤(含保肢手术)、恶性黑色素瘤、骨转移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多种肿瘤的多学科规范化综合治疗位居国内前列,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医院还设置有专门的科室开展癌症筛查和早诊工作。 医院注重肿瘤基础与临床研究。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还设有4个基础研究室、2个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中心、中心实验室和实验动物室。建院以来,共获科研成果220余项,其中60%为省部级以上奖励,包括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医院是首批国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基地,美国NIH指定的双边国际学生“肿瘤流行病”联合培养站点,是全国肿瘤专业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承担博士生、硕士生、留学生及进修生的教学任务,现有博士后流动站4个、博士点10个、硕士点12个,以及博士生导师82人、硕士生导师 117人。 医院是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和信息交流的中心。我院作为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国家肿瘤学临床医师考试中心、中国癌症基金会、《中华肿瘤学杂志》、《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及《抗癌之窗》杂志等的依托单位,承担着全国肿瘤登记、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农村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淮河流域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以及遍布全国的肿瘤高发现场等的工作,定期出版全国肿瘤登记年报和专业学术期刊。 医院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誉满海内外。我院先后与WHO国际癌症研究署(IARC)、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美国 MD Anderson癌症中心、美国梅奥医学中心(Mayo Clinical)、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英国癌症研究院(CRUK)等国际知名癌症研究和治疗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我院还与日本、韩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蒙古、越南、泰国、新加坡等国的国家癌症中心建立了联盟关系,不断拓展对外合作与交流的广度与深度。 全院职工将继续秉持“团结、奉献、敬业、创新”的院训,全心全意为癌症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开拓进取,造福社会,为新世纪攻克癌症、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详细]
联系电话

010-67781331

放号时间

医院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7号

医生团队
  • 石远凯[]

    医生擅长

    恶性淋巴瘤、肺癌、消化道癌、乳腺癌、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等实体肿瘤的内科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及其相关的转化性研究等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和丰富经验 ...详情

    从业经历
    石远凯,男,主任医师,教授,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 教育经历: 1978-1984年 中国医科大学医学系日文医学专业(六年制) 1985-1988年 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学硕士研究生 1988-1992年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学博士研究生 1989-1992年 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部留学 1996-1997年 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访问学者 2000-2001年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 Anderson癌症中心访问学者 工作经历: 1984-1985年在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任住院医师 1992年至今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工作 1992-2005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副主任 1994-1998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 1995年被聘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1998-2001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 1998年至今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医师 2000年被聘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2000年至今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 2005-2013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 2010年至今任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机构副主任 2012年至今任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5年至今任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 专业擅长: 在恶性淋巴瘤、肺癌、消化道癌、乳腺癌、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等实体肿瘤的内科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及其相关的转化性研究等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和丰富经验。 科研成果: 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卫生部公益性行业基金等科研课题38项;发表文章 31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文章218篇,包括The Lancet、The Lancet Oncology等SCI收录文章58篇,影响因子累计242.7;1项研究成果被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推荐;主编、主译著作18部,参编著作15部。作为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制定国家卫计委《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5年版)》和《中国恶性淋巴瘤诊疗规范(2015年版)》、《中国晚期原发性肺癌诊疗专家共识(2016年版)》等9项诊疗规范、指南和专家共识;作为第二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 学术兼职: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席;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会长; 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学术部部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药学会抗肿瘤药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药学会药物临床评价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人体健康科学促进会副理事长;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 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GCP组和化药组责任专家。 《Asia Pacific Clinical Oncology》共同主编 《Journal of Thoracic Cancer》中文版主编 《Nature review clinical oncology》Advisory board member 《中国新药杂志》副主编;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副主编; 《中国药物评价》杂志副主编; 国内外20多种学术期刊的编委和审稿人。 所获荣誉: 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 1997年) 第五届“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1997年)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00年)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2年)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年)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临床肿瘤学研究杰出贡献奖”(2006年)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2006) 北京市教育工会“教育先锋”管理育人标兵(2011年) 首都劳动奖章(2012年) 第八届中国医师奖(2012年) 首届“吴阶平医药创新奖”(2012年) 第“十四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2013年)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3年) 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13年)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2013年) 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3年) 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4年) 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4年)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14年)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详情
  • 王金万[]

    医生擅长

    泌尿生殖恶性肿瘤,恶性淋巴瘤,肺癌,乳腺癌和消化道肿瘤 ...详情

    从业经历
    王金万,男,主任医师,肿瘤医院内科教授,副主任,北京新里程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央保健委员会保健专家。从事肿瘤内科工作30余年,对各种实体瘤的化疗和生物靶向治疗经验丰富,尤其对消化道及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的治疗和研究造诣深厚。擅长泌尿生殖恶性肿瘤,恶性淋巴瘤,肺癌,乳腺癌和消化道肿瘤。 自90年代初即开展抗癌新药的临床研究,尤其擅长I期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迄今共完成10余项I 期新药临床研究。主持了国产抗癌药物恩度的I-IV期临床研究,为其成功在国内上市作出了重要贡献,本研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相关文章“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YH16)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多中心随机双盲III期临床试验”被评为中国2007年、2008年、2009年最具影响力百篇文章之一。90年代主持的“金港榄香烯系列抗肿瘤植物药研究”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现为SFDA新药临床审评专家、新药临床试验机构审评专家。 AAAA担任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中心(CSCO)常委、副秘书长。担任《癌症》等5种专业杂志的编委。共发表文章150余篇,主编和参与编写著作20余部。 ...详情
  • 冯奉仪[]

    医生擅长

    暂无介绍 ...详情

    从业经历
    暂无介绍 ...详情
  • 潘静[]

    医生擅长

    暂无介绍 ...详情

    从业经历
    暂无介绍 ...详情
  • 陈玉玲[]

    医生擅长

    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及术后镇痛技术,头颈、胸、腹、泌外及妇科肿瘤患者麻醉 ...详情

    从业经历
    陈玉玲,女,主任医师,1987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从事肿瘤临床麻醉工作至今,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熟练掌握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及术后镇痛技术,为头颈、胸、腹、泌外及妇科肿瘤患者提供了良好的麻醉。对癌症痛疼有独到见解。在老年肿瘤患者、纵隔肿瘤、嗜铬细胞瘤的麻醉及术后镇痛等方面进行过专项研究;以疑难麻醉及术后镇痛为研究方向。发表论文十余篇。 ...详情
  • 胡承章[]

    医生擅长

    暂无介绍 ...详情

    从业经历
    暂无介绍 ...详情
  • 吴晓明[]

    医生擅长

    擅长肿瘤急重症及并发症的治疗,如呼吸困难、消化道出血、颅内高压、肠梗阻、肿瘤并发的感染及胸、腹水等。尤其在肿瘤引起的癌性疼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改善了患者的睡眠和食欲,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详情

    从业经历
    吴晓明,女,主任医师, 毕业后一直从事临床内科及肿瘤急诊工作,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熟练地掌握了内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在呼吸内科、消化内科、高血压、糖尿病及治疗肿瘤危重症及并发症如放射性肺炎、肺部感染、肠梗阻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尤其擅长肿瘤急症的诊治,如呼吸困难、消化道出血、颅内高压、肠梗阻、白细胞减少、肿瘤并发的胸、腹水、感染以及肿瘤转移引起的疼痛等,曾参与多项科研合作活动发表相关论文数篇并有论文获市级优秀论文奖。从医30多年来,始终如一地保持着良好的医德、医风,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鉴于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疾病与心理因素有关,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的学习,通过了所有科目的考核。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近年来就肿瘤姑息治疗、症状控制及癌痛治疗多次、多地点对医生、护士进行培训和讲课;担任了中国老年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 --姑息与康复分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作为北京市“疼痛质控中心”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委员参与并制定了“北京市癌痛诊疗规范”。在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y and Therapeutics、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数篇;主编科普书【肿瘤患者常见症状自我调控】;在【抗癌之窗】、【中国医学论坛报】、【身体地理】发表科普文章数篇。 ...详情
  • 马育红[]

    医生擅长

    暂无介绍 ...详情

    从业经历
    暂无介绍 ...详情
  • 马连光[]

    医生擅长

    暂无介绍 ...详情

    从业经历
    暂无介绍 ...详情
  • 马建辉[]

    医生擅长

    疑难病例诊治、保留器官功能手术以及复杂手术;保留性神经的前列腺癌根治术和全膀胱切除术、保留肾单位的肾癌手术以及下腔静脉瘤栓取出术等泌尿外科高难度手术 ...详情

    从业经历
    马建辉,男,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熟练掌握泌尿男生殖系肿瘤理论和外科技能,如 保留性神经的前列腺癌根治术和全膀胱切除术、保留肾单位的肾癌手术以及下腔静脉瘤栓取出术等泌尿外科高难度手术。结合现代肿瘤学理论,开展新治疗方法的研 究。主持和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发表论文12篇,参编书籍多部。 ...详情
x

为了让您更好的了解更多的信息,请您点击免费注册 进行注册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