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医院名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始建于1958年,是以神经科学和老年医学为重点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是我国神经科学初创基地和人才培育的摇篮之一。传承“诚勤严精”的宣医精神,医院守正创新、知行合一,承载着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形成了以综合实力为主体,以神经科学和老年医学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滴水穿石,砥砺前行。医院探索推进新时期高质量发展道路,搭建了神经科学、老年医学的国家中心及国际平台,各学科稳步发展,神经科学各分支学科不断发展壮大:神经内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曾是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神经外科及北京脑血管病中心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主要参加单位;功能神经外科与运动障碍病治疗中心被国际权威机构命名为“卓越成就临床中心”,是国内该领域的领军团队;北京市神经内科会诊中心被誉为国内“终极诊断机构”;神经介入、神经病理、神经康复、神经医学影像、神经药理、神经生物化学、神经电生理、基因与细胞诊断、血管超声诊断等学科齐头并进,凝聚成为综合实力居国内领先地位、令海内外瞩目的神经科学集群。 设立在本院的北京市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和北京市老年保健及疾病防治中心,担负着北京市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龙头和执行管理职能使命。已构建成为集管理、服务、医疗、科研、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在国内独具特色的老年医学体系,成为对内起示范作用、对外是交流窗口的老年医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和特色品牌。2016年本院获评国家老年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围绕老年重大慢性疾病防控、老年共病防治及老年综合健康评估等关键问题,牵头建立了24个专科联盟,实现了全国31个省和自治区的全覆盖,整合全国资源,开展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促进生物医药前沿技术向临床防治的转化和推广,提升我国老年人的总体健康水平。 医院点燃了信息技术、医药健康 “双发动机”率先启动了“基础-临床-转化”国家级示范性研究型病房建设和 “三医联动”的互联网诊疗新模式,书写医药卫生原研转化的中国方案,营造开放、包容、自信的医学科技创新生态和人才团队培育环境。本院拥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60余名,包括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和享有政府特贴的突出贡献专家。医院持续秉承“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着力推动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医学转化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目前拥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个,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互联网医疗诊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9个,北京市老年保健及疾病防治中心等市级平台10个。包括神经变性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互联网医疗诊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市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研究所及中西医结合老年疾病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中美神经科学联合研究所、神经病学研究所、脑血管病研究所、血管外科研究所、疼痛生物医学研究所、低氧医学研究所等机构。 医院是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是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级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国家一流专业(临床医学)建设单位、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国家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基地。每年承担本专科生教学、研究生培养、住院医师培训等各层次人才1800余人,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精品/双语课程3门。牵头学校4个临床专科学系,有博士培养点24个、硕士培养点34个,博导73位,硕导103位,每年在读博、硕士700余名。学院1988年开始住院医师培训工作,2015年成为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十佳基地,每年住院医师结业考核通过率位居北京市前列,获得全国十佳培训基地管理者、优秀基地负责人、全国优秀专业基地主任。学院每年完成国家级、市级继续教育项目110余项,多次获评北京市继续教育先进集体。 承担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时代重任,医院建设雄安新区起步区第一家综合医院,运用“第五代医院”建设理念和智慧医疗、人工智能等技术推进医学转化先行先试,打造中国新医院建设和管理的典范。宣武医院全体员工愿秉承“守正创新,知行合一”的理念,肩负起新时期首都医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主力军的重任,不忘初心、只争朝夕,努力打造健康安全、转化创新、智慧便捷、管理高效、人文教育型医院,为把医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人民满意的学院型医院和现代化医学中心” 而奋斗;为全面落实健康中国战略,以患者为中心,推动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增进人民健康福祉而奋斗!...[详细]
联系电话

010-83922345

放号时间

医院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45号

医生团队
  • 张晓华[主任医师]

    医生擅长

    药物难治性癫痫、帕金森病、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肌张力障碍、脑瘫、难治性强迫症、难治性抑郁症、抽动症等疾病的外科治疗 ...详情

    从业经历
    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博士。从事功能神经外科工作20余年,长期从事功能脑病的科研和临床工作。主要参与癫痫的药物治疗、术前评估和手术治疗的工作,帕金森病的药物和手术治疗(脑起搏器),面肌痉挛和三叉神经痛的微创手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精神病和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微创及脑起搏器)手术治疗,成功治疗了数百例癫痫病患者,积累了丰富的药物和手术治疗经验。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香港威尔士亲王医院等多家国际知名医疗中心参观学习,多次赴欧美参加学术交流。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SCI收录论文4篇。现为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会员,中国抗癫痫联盟会员。 ...详情
  • 李慎茂[主任医师]

    医生擅长

    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脊髓血管病的介入治疗、神经放射影像诊断 ...详情

    从业经历
    李慎茂教授,男,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及介入诊断治疗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名称:神经介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从事介入神经放射临床工作41年,率先完成我国第一例颈动脉支架,目前在颈动脉狭窄的支架治疗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 个人简历: 1973.06-1977.01: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第二医学院) 学习; 1977.01-1988.06: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医生; 1988.06-1990.06:中国赴非洲医疗队 医生;获所在国国家勋章 1990.06- 至今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主任 社会任职: 1、 世界神经介入联合会高级会员; 2、 中华医学会终身顾问 3、 中国卒中学会终身顾问,卓越贡献会员 4、 中国介入放射学会委员; 5、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执行主编 6、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编委; 7、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编委; 8、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编委; 9、 《介入放射杂志》编委; 10、 《广东医学》编委; 11、 《中华医学杂志》审稿; 12、 《中华放射学杂志》审稿; 13、《中华医学实践杂志》常委 14、《当代医学-中国介入放射学》编委 15、北京大学医学部远程教育教授 16、北京总队医院教授 17、卫生部及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专家 18、厦门大学兼职教授 19、厦门中山医院顾问 20、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首席顾问,神经科介入中心主任 21、澳门镜湖医院教授 重要奖项: 1、承担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攻关课题; 2、承担首发基金重点课题; 3、北京市科学技术成果奖 2006,05; 4、两项国家“九五”重点攻关课题优秀成果奖:(1)、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2)、脑、脊髓动静脉血管畸形的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2003; 5、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 2000年12月 6、易形成前交通动脉瘤血管模式探讨 获北京市科技进步2等奖 1996,5; 7、《健康报》报道"全国首例脑血管栓塞术"的主要操纵者,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1983,3; 8、北京市科学进步奖2005-3 主编或副主编的著作或译著: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学》,副主编,科技出版社 2004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溶栓治疗与管理》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实用血管外科与血管介入治疗学》编委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比较影像学》编委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专利 《新型颈动脉支架》专利号:ZL 200520112305.8 重要学术论文:约200篇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高灌注综合征与侧支循环的临床分析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9-5 椎动脉起始部合并相邻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支架置入的治疗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9-1 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42例临床分析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10 动脉溶栓治疗基底动脉闭塞后血管再通的影响因素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8-09 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相关研究 中南大学学报2008-8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介入治疗的疗效评价 宁夏一学院学报2008-01 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对脑梗死的影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8-0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8-01 颈动脉支架治疗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7-08 烟雾病的影像学检查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7-07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7-05 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脑血流定量评价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7-05 颈动脉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并发症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7-05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思考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7-05 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介入治疗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7-05 实用投照角度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检查及治疗中的应用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7-05 36例烟雾病的临床特点及DSA分析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7-07 滤网装置保护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疗效分析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6-12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06 1、Carotid Artery Stenting: Experience of a Single Institute in China. 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 2005, 11: 205-207. 第一作者 此文被SCI收录 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溶栓治疗临床分析.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5, 31(4): 289-290. 第二作者 3、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5, 2(2): 56-61. 第一作者 4、接触性动......详情
  • 吉训明[主任医师]

    医生擅长

    脑动脉硬化、狭窄和闭合性病变;脑静脉窦血栓和颅内高压症;小血管病变性头晕 ...详情

    从业经历
    吉训明,男,主任医师,教授,副院长,汉族,江苏南通人,中共党员,1970.12.18.出生;医学博士,MBA;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担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北京市脑血管病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市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市科委脑血管病首席专家、中国老年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首医大宣武医院-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中美神经科学研究所中方主任、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理事、中华医学会科研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和卫生部高颅压与脑静脉病变诊治中心主任等。先后获得北京市科技新星、新世纪百千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骨干人才和北京市教委优秀青年骨干人才等多项人才项目资助。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励共5项;获得发明专利、使用新型专利授权7项,成果转化2项。师从于我国神经外科专家凌锋教授,主要从事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急性脑梗死溶栓与神经保护治疗研究、慢性脑缺血的适应保护治疗研究和脑静脉病变的诊断与治疗研究。 教育经历 2007.08 — 2009.08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EMBA 2005.11 — 2006.05 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高级访问学者 2005.05 — 2005.10 迈阿密大学脑血管病研究所访问学 者 2001.07 — 2002.01 Yasargil 显微神经外科训练班高级学员 2000.10 — 2002.10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博士后 1998.10 — 2000.07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博士研究生 1995.09 — 1998.07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硕士研究生 1986.09 — 1991.07 南通大大学 工作经历 2009.11 — 至今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教授 ,博士生导师 2007.02 — 至今 北京市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副主任 2007.02 — 至今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 2006.03 — 2007.02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院长助理 2005.10 — 2009.10 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3.10 — 2007.10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 2002.10 — 2007.02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科研处,处长 2000.10 — 2002.10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博士后 1998.09 — 2000.09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主治医师 1991.08 — 2005.08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医师 学术任职 2013.01 — 至今 中华预防医学会老年病预防专业委 员会,主任委员 2012.12 — 至今 中华医学会科研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 2012.12 — 至今 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理事 2012.11 — 至今 首医大宣武医院-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中美神经科学研究所,中方主任 2012.10 — 至今 卫生部脑卒中治疗远程指导中心,主任 2012.09 — 至今 国际卒中协会,会员 2012.03 — 至今 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 会,副主任委员 2011.10 — 至今 卫生部高颅压与脑静脉病变诊治中 心主任 2011.08 — 至今 国际脑血流与代谢学会,会员 2011.07 — 至今 中国老年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1.06 — 至今 北京市科委,脑血管病研究首席专家 2005.06 — 至今 美国卒中协会会员 承担课题 2004.08 — 2007.10 北京市科技新星项目 血管内低温脑保护治疗急性脑缺血的实验与临床研究(2003B36) 经费38万元 主持 2004.06 — 2006.11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 影像指导下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研究(2004BA02B102) 经费62万元 合作主持 2005.01 — 2007.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血管内低温灌注治疗急性脑缺血的实验研究(30471780) 经费25万元 主持 2005.01 — 2007.12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缺血脑损伤的保护与修复治疗研究(7050001) 经费100万元 骨干 2006.12 — 2008.12 国家863项目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联合区域性低温灌注研究(2006AA02Z497) 经费300万元 合作主持 2006.01 — 2008.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缺血/再灌注脑组织温度变化规律与干预的实验研究(30500166) 经费29万元 主持 2006.10 — 2009.09 首都医学发展基金项目 急性脑缺血动脉溶栓联合脑保护治疗研究(2005-2050) 经费30万元 主持 2006.12 — 2008.12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因诊断、临床分......详情
  • 菅凤增[主任医师]

    医生擅长

    颈椎病,腰椎病,脊柱脊髓肿瘤,颅颈交界区畸形 ...详情

    从业经历
    菅凤增,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导师 神经外科副主任,神经脊柱外科组长 1990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同年至北京医院神经外科工作,历任北京医院神经外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及副主任医师。1994年率先在国内开展了神经外科手术中电生理监测的临床研究及应用,获局级科研成果奖。1995年获医学硕士学位,1997-2004师从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副主席,意大利罗马大学“La Sapienza”神经外科Cantore 教授,从事脊柱及颅底外科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参与完成的“颅内外高流量搭桥治疗动脉瘤、颅底肿瘤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这一大型课题,手术数量及随访效果居欧洲第一位,全球第三。2002年11月,毕业论文以“优秀”(Ottimo)并嘉奖(Lode)的成绩获得了7位评委的一致通过,获神经外科专家文凭(临床医学博士),为欧洲第一位获得该文凭的大陆学者。在国外期间,曾两次获教育部春晖计划资助回国讲学。 在意大利学习期间,曾分别担任罗马中国学联主席及全意大利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秘书长。 2004年回国后,加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在凌锋教授及Samii教授指导下创立了我国第一个神经脊柱外科专业,并在多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1.国际上首创“单纯后路复位矫形及内固定治疗颅底凹陷及环枢椎脱位”技术,发表在“Neurosurgery”杂志,前北美脊柱外科学会主席在评论中指出:这一技术避免了经口腔手术,有重要价值,并推荐治疗这一疾病的外科医生掌握菅凤增报告的技术。目前这一技术已经在国内逐渐推广:如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和唐都医院、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浙江大学第一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重庆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重庆西南医院、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和第四医院等。 2.国内最早报告了显微镜下“前外侧入路椎间孔扩大术治疗神经根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为不需要内固定、保留颈椎运动功能的非融合技术; 3.国内率先报告了显微镜下“一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技术”,同样为不需腰椎内固定、并保留腰椎活动功能的非融合技术。 另外菅凤增博士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颈椎病、腰椎病以及脊髓髓内肿瘤方面一直跻身学术前沿,每年为300余患者手术,被病人誉为“给患者安全、让患者信任”的好医生。 菅凤增博士在开拓创新的同时,积极推动我国显微外科技术在脊柱领域的发展,已经成功主持举办了五届“颈椎疾病专题研讨会”及“颈椎显微外科技术学习班”。与此同时,菅凤增积极推动我国神经脊柱外科走向国际舞台,多次应邀赴日本、韩国及台湾等讲学及大会发言。由于在积极推动我国神经脊柱外科方面的成绩, 2008年获得“王忠诚青年神经外科医学奖”。 目前菅凤增博士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脊柱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脊髓损伤协会中国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脊柱脊髓委员会委员;同时为亚太地区颈椎学会国际执委、亚洲神经脊柱外科学会国际执委。菅凤增博士还担任《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以及《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等编委及审稿专家。 ...详情
  • 胡永生[主任医师]

    医生擅长

    面肌痉挛,帕金森病,脑瘫,三叉神经痛,丘脑痛,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脊髓损伤后疼痛,疱疹后疼痛,舌咽神经痛,幻肢痛,癌性疼痛,偏头痛,腰腿痛,震颤,肌张力障碍,斜颈,癫痫,强迫症,抽动症等疾病的外科治疗 ...详情

    从业经历
    胡永生,男,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功能神经外科副主任。 1993年毕业于青岛医学院临床医学系;1995年-2000年在山东医科大学硕博连读,主要从事癫痫的外科治疗研究和脑胶质瘤的综合治疗研究;2000年获得神经外科博士学位,并进入首都医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主要从事顽固性疼痛的手术治疗研究。此后一直在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工作,其中2010-2011年赴美国UCLA医学中心功能神经外科留学访问。 对中枢性疼痛、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幻肢痛、癌性痛、头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以及面肌痉挛、脑瘫、帕金森病、周围神经压迫和肿瘤、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震颤、癫痫、强迫症、抽动症等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深入的研究。 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专著8部、译著3部,承担省部级课题2项,获得省部级成果6项,现为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中枢痛学组副组长、北京市神经外科学会青年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疼痛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特约编委、《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等多家学术期刊的审稿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健康教育专家,2003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09年入选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计划。 ...详情
  • 张宇清[主任医师]

    医生擅长

    帕金森病、震颤、扭转痉挛、书写痉挛、疼痛、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癫痫、精神疾患 ...详情

    从业经历
    张宇清,男,主任医师,医学博士,1993年首都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在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做住院医生。1998年转入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工作,从事帕金森病的基础研究及外科治疗。2007年起承担国家863重大项目“老年神经变性病的个体化诊疗”子课题研究。多次赴美、日、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学术交流活动。2009-2010年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医学中心,田纳西Vanderbilt大学医院,俄亥俄州克里夫兰医疗中心做访问。迄今已独立完成运动障碍病(帕金森病,原发性震颤,扭转痉挛,脑瘫等),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治疗4000余例。担任中国神经调控联盟常务理事,是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主要成员。 专注于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病的手术治疗18年,个人完成脑起搏器(DBS)手术量年均200例(宣武医院目前是全球最大规模DBS治疗中心)。2015年初赴美国与DBS制造商,Medtronic公司总部进行学术交流,期间完成首例中国大陆医生在其实验室的演示手术,并促成medtronic神经调控部门第一次与大陆医生合作开展研发项目。 ...详情
  • 朱宏伟[主任医师]

    医生擅长

    椎间盘突出症、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癫痫、颈肩痛、腰腿痛、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脊髓损伤后疼痛、疱疹后疼痛、帕金森病、脑瘫、其他顽固性疼痛、脑肿瘤、脑外伤、脑出血等神经系统疑难疾病的微创治疗 ...详情

    从业经历
    朱宏伟,男,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留美高级访问学者,北京西典门诊部主任。主刀神经外科手术5000余例,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精湛,擅长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癫痫、椎间盘突出症,帕金森病、脑瘫、颈肩痛、腰腿痛、脑肿瘤、脑外伤、脑出血等疾病的微创神经外科治疗。1994年毕业山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后留校从事神经外科专业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工作中得到孙之洞教授的悉心指导,1999年考取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研究生,师从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李勇杰教授,研究方向为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诃舌咽神经痛,2005年获得神经外科博士学位,在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上述颅神经疾病,尤其是应用电生理技术进行术中检测,客观判断手术减压效果方面积累丰富经验。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颅神经疾病和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外科治疗。曾在美国、德国、韩国、日本多个医疗中心交流学习。2013-2014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做访问学者,重点学习微创脊柱外科和癫痫的外科治疗。在国内外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3篇,参编学术专著1部、译著1部。现主持973合作课题一项:前颞叶在视知觉基本表达中的作用研究;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培养资助一项:面肌痉挛围手术期异常肌反应变化规律及其价值研究。现为中国微侵袭杂志和疑难病杂志特约审稿人。 主要研究方向: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颅神经疾病、顽固性癫痫和椎间盘突出的微创外科治疗 突出贡献: 在我院率先开展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颅神经疾病,至今该手术病例我科已达3000例,手术治愈率93%。 ...详情
  • 张国君[主任医师]

    医生擅长

    癫痫、三叉神经痛、脑瘫、面肌痉挛、疼痛 ...详情

    从业经历
    社会任职: 北京抗癫痫协会会长,中国抗癫痫协会常务理事 个人简介: 张国君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 功能神经外科 研究所。1989年参加工作,积累了数千例手术的经验。多年以来,主要从事 功能神经外科 工作,擅长癫痫、帕金森、震颤、 三叉神经痛 等手术,承担着 功能神经外科 部分临床研究和教学等工作。参加了国家“十一五”攻关,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目前承担的“多模态致痫区定位检查数据预处理及人工智能诊断精准各位验证研究”和“难治性癫痫致痫区多模态术前检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应用研究”等课题获北京市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基金项目支持,入选北京市医院管理局“登峰”人才计划。曾获北京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二等奖。近五年发表以责任作者或作者发表SCI论著10余篇,国内核心期刊论著20余篇。主译、主编或参编专著18部,现为《中华医学杂志》、《中国微侵袭 神经外科 杂志》审稿专家,《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中国医刊》和《Epilepsia》中文版编委。担任北京首批健康科普专家,中国抗癫痫协会常务理事,北京抗癫痫协会会长。 论文专著   已参编专著六部,发表了“颅内电极脑电监测定位致痫灶”、“手术治疗影像学阴性表现的中央区癫痫”、“癫痫术后抗癫痫药物的治疗模式”等论著30余篇。 ...详情
  • 张鸿祺[主任医师]

    医生擅长

    脑动脉瘤、脊髓血管畸形、脑血管畸形、海绵状血管瘤、小儿脑血管病、脑出血、脑卒中 ...详情

    从业经历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199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2003年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法国、奥地利、日本等多家神经外科和介入神经放射中心学习。主要从事脑与脊髓血管病的外科和介入治疗,是同时熟练掌握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治疗两项技术的神经外科专家。   中文名:张鸿祺 职业: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籍: 中国 出生年月:1970   人物简介: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目前担任世界介入神经放射联合会(WFITN)执行委员,亚洲及大洋洲介入神经放射联合会(AAFITN)执行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常委,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委、《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编委、《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审稿专家、《JNIS》中文版主编。   研究方向:多年来,一直从事脑与脊髓血管病的外科和介入治疗,是同时熟练掌握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治疗两项技术的神经外科专家,将二者相互融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研究体会。在脑动脉瘤、颅脑血管畸形、脊髓血管畸形等方面的临床和研究工作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对于脊髓血管病进行了系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目前建有世界上最大的脊髓血管畸形的病例库。在脊髓血管的发生发展、临床解剖;脊髓血管畸形的分类、治疗技术、自然史和长期随访;脊髓静脉高压的病理生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做出了创新性的贡献。   承担及完成各级科研课题17项。目前主持“十三五”国家社会发展科技创新规划的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规范治疗和未破裂动脉瘤出血风险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糖皮质激素治疗在静脉高压性脊髓损伤和修复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北京市科委“复杂脑血管病的诊疗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综合微创外科技术治疗脊髓动静脉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中国脑卒中高危人群干预适宜技术研究及推广项目等。   论文论著:   曾发表《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疾病的临床分析》、《脊髓静脉高压兔模型的初步建立》、《asper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抗震救灾医疗队的组织与管理》、《神经介入诊断与治疗的发展》、《颅内未破裂微小动脉瘤是否需要治疗?》、《介入栓塞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的疗效分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管内治疗技术研究规划书》等172篇专业学术论著   获得荣誉:   1. 2004年获北京市科技新星   2. 2005年到2010年担任北京市青年联合会第九届委员   3. 2007年获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年度奖-2007年度青年奖   4. 2008年获北京十大杰出青年   5. 2008年获北京市“十百千”卫生人才   6. 2008年获北京奥运会优秀志愿者   7. 2008年获首都劳动奖章   8. 2010年获首都健康卫士   9. 2015年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   10. 2018年获“敬佑生命·2018荣耀医者”公益评选颁奖“金柳叶刀奖” 科研水平   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5项。 曾于2019年,被授予“国之名医”荣誉称号 ...详情
  • 李勇杰[主任医师]

    医生擅长

    帕金森病、椎间盘突出、腰腿痛、癫痫等 ...详情

    从业经历
    李勇杰,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 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是中国第一家功能神经外科领域的临床治疗和科研机构,李勇杰教授作为主要的创建人,将世界前沿水平的疾病治疗理论和技术带回中国,创造性地应用到脑病的手术治疗中。微电极导向的立体定向技术将脑内靶点的精确度从国内传统技术的厘米数量级提高到了毫米以下,极大地提高了帕金森病手术治疗的有效率,为中国帕金森病患者提高生活和工作质量带来了希望,被美国帕金森病基金会授予“卓越成就临床中心”,成为亚洲唯一获此殊荣的临床机构。从帕金森病开始,他和他的团队不断追踪世界领域的最新动态,改良技术,提升治疗水平,拓展治疗领域。运动障碍病中心对帕金森病、震颤、肌张力障碍、扭转痉挛、痉挛性斜颈、舞蹈病和抽动症等疾病的治疗成功率达到98%以上。癫痫中心借鉴美国和日本同行多年的理念和经验,对顽固性癫痫的治疗与世界水平齐步走。采用神经外科手术的方法,对慢性顽固性疼痛的治疗提供了一种终极选择的手段,使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癌痛、幻肢痛、截肢痛等患者重返健康生活。针对日益增多的脑瘫患者,采用微创的、高选择性的和多水平的脑脊髓术式,极大地缓解了他们的行走困难,增强了肢体灵活性。还成功地对一些严重的精神病患者实施了外科手术,使他们重返工作和学习岗位。 自1999年开展脑深部电刺激(DBS)技术治疗功能性脑病以来,李勇杰所在的研究所已为600余名患者植入1000余个电极,植入量连续6年位居全国第一,2009年的“脑刺激器”植入量已跃居全球首位,这标志着中国医生的治疗水平和经验是世界一流的,中国百姓不出国门也能够享受到世界最前沿和最高端的治疗技术。十二年来,李勇杰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共诊治患者10余万,手术治疗6000余例,患者不仅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还有来自印尼、马来西亚、美国、日本的远道求医者。盛誉国内外。 李勇杰教授广泛涉及功能脑病领域,在神经电生理方面有深入和独到的研究获得国家级和北京市科研基金资助300余万,国内外发表各类科研文章200余篇。受卫生部委托,李勇杰教授每年举办一期“功能神经外科全国讲习班”,将功能神经外科的理念和技术推广到全国的同行,目前,全国已有功能神经外科中心30多家。做为研究生导师,他已培养研究生30余名,已毕业博士后、博士和硕士20余人,有些学生现在已经是该领域卓有成就的中坚力量,并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培养第三代临床神经科学高级人才。 在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专业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专科医师考核委员会委员等学术团体任职,担任国内多家临床神经科学杂志的编委。 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北京市级人选,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突出贡献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颁发“科技创新人才奖”,现任北京市侨联常委、北京市政协常委。 ...详情
x

为了让您更好的了解更多的信息,请您点击免费注册 进行注册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