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医院名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中山一院”)始建于1910年,坐落在南海之滨、珠江之畔的南国花城——广州。秉承“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医训精神,中山一院现已发展为一家位于国内一流前列的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百年老院,立院为公。中山一院由广东公医学堂附设公医院发展而来,自创立之初就带有深深的公益烙印。百十年来,数更其名,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精神却赓续不绝。 医院现由院本部、东院和南沙医院组成,托管惠亚医院,入选全国首批、广东省唯一委省共建综合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并联合牵头建设国家神经区域医疗中心,蝉联2018、2019年度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全国第六、华南第一,最新公布的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成绩为A++。 医院专业学科齐全,综合实力雄厚,拥有肾内科等5个国家重点学科,重症医学科等2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为中山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和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前0.5‰做出重要贡献。当前,医院正朝着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国家医学中心”努力奋斗。 仁心仁术,医病医身。作为华南地区疑难重症诊疗中心,医院始终引领医疗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自1965年实施国内首例断趾再植手术以来,医院在医疗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成功开展包括国内首例肾移植手术;世界第八例、中国第一例连体婴分离手术;国内首例第三代试管婴儿;全国首例连头婴分离手术;亚洲首例肝肾联合移植手术、首例多器官移植手术。2017年成功实施世界首例“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引领全球器官移植进入“热移植时代”,并代表中国首次荣获2020年国际质量创新大赛特等奖,近5年医院共开展新技术370项。自主研发国内首台体外反搏装置(1973年)和全球第二、中国首个去细胞神经移植材料“神桥”,打破国外技术与市场垄断,实现“中国智造”。牵头制定中国第一个重症医学指南、第一部《ICU诊疗指引与管理规范》,在全球率先开展脓毒症免疫研究与治疗,严重感染的病死率从35%降低到26%。医院疑难重症诊治能力不断提升,四级手术占比39.4%。 医院紧紧围绕大平台、大团队和大项目,瞄准世界医学发展前沿,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医疗技术创新硕果累累。 医院现有国家人体器官移植和医疗大数据中心等24个省部级以上平台,拥有湾区唯一、国内医疗机构首个无菌动物平台;拥有达芬奇机器人、高端双源CT、3.0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MRI)、医用直线加速器(LA)、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系统(PET-CT)等大批世界先进型号高端医疗设备;拥有世界一流的重症监护病房、体外反博治疗中心、血液净化中心和腹膜透析中心(世界前三、亚太区第一)。世界卫生组织(WHO)康复中心、国际体外反博研究中心、亚太地区无创通气治疗与培训中心等社会医疗组织在此设立;牵头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与课题、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等30项;主办《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华血管外科杂志》《影像医学与介入放射学杂志》《现代临床护理》《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和《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等9个国内知名医学期刊,引领医学科学研究。 涵英哺华,毓仁作圣。医院聚集了一批既有好技术又有好思想的好医生,医者,师也,名医名家育医造才,声教讫于四海,铸就了中山医金字招牌。 1960年代,八大国家一级教授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在此行医执教。其中,著名寄生虫学家陈心陶消灭了血吸虫病,曾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三次接见。八大一级教授之后,医院拥有一大批医学领军人才,包括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3人次,中华医学会现任主委4人,副主委4人,广东省医学会现任主委14人,副主委57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7人;拥有博士生导师293人、硕士生导师567人,拥有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临床教师团队(全国3个入选的临床医学教师团队之一);拥有首位荣获欧洲医学教育联盟Honorary Fellowship奖项的中国专家。 医院现有博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26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28个,为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拥有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28个、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1个、国家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6个、省部级临床诊疗技术培训基地17个、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及香港外科学院培训基地1个。截至目前,医院已为国家培养博士2348名,硕士3921名,培养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生23600余名。 医之大者,为国为民。医院心系援藏、援疆、帮扶基层,在重大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国家队”作用,并为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无私奉献。 在国家卫健委支持下,医院牵头建立覆盖全国250余家医疗机构的全国重症医学专科联盟;建立覆盖29个......[详细]
联系电话

020-87755766,020-87332200

放号时间

医院地址

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58号

医生团队
  • 盛文利[]

    医生擅长

    1986年临床医学本科毕业后一直从事神经科临床工作。1995年获中山医科大学神经病学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3年在美国哈佛大学附属McLean医院进修一年。从事神经科临床工作近26年来,对神经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眩晕(脑血管病相关性眩晕和其他类型眩晕)、脑部疾病(感染性、炎症性和脱髓鞘疾病)、肌肉疾病(肌炎、肌营养不良症、肌萎缩侧索硬化)和周围神经疾病(急性和慢性周围神经病变)。对脑血管病的个体化治疗、重症脑血管病的监护和脑血管病的预防有自己的特长。对各种眩晕症的分类、诊断、治疗和预防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各种脑部疾病、肌肉和周围神经疾病的诊治有自己的专长。 ...详情

    从业经历
    盛文利,男,主任医师,教授,神经二科主任。博士导师1986年临床医学本科毕业后一直从事神经科临床工作。1995年获中山医科大学神经病学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3年在美国哈佛大学附属McLean医院进修一年。从事神经科临床工作近26年来,对神经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眩晕(脑血管病相关性眩晕和其他类型眩晕)、脑部疾病(感染性、炎症性和脱髓鞘疾病)、肌肉疾病(肌炎、肌营养不良症、肌萎缩侧索硬化)和周围神经疾病(急性和慢性周围神经病变)。对脑血管病的个体化治疗、重症脑血管病的监护和脑血管病的预防有自己的特长。对各种眩晕症的分类、诊断、治疗和预防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各种脑部疾病、肌肉和周围神经疾病的诊治有自己的专长。 主要研究方向: 对脑血管病的分子发病机制和基因及细胞治疗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对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基因诊断、发病机制和基因治疗有深入的研究。主持国家、广东省、卫生厅等多项科研基金。 社会兼职 广东省老年医学会委员 获奖情况 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第二作者)。中山医科大学第十一届中青年学术论坛论文一等奖和南粤优秀研究生二等奖。 论著 已在中华系列医学杂志和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6篇,其中SCI论文5篇。 专著 参编《心血管危重症监护治疗学》、《神经遗传病学》、《神经病学之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第19卷)》、《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进展》、《全科医学临床诊断学》。 ...详情
  • 郑文兰[]

    医生擅长

    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详情

    从业经历
    郑文兰,女,副主任医师,硕士导师。 医疗专长 呼吸系统疾病。 主要研究方向 1968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对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有熟练诊疗技术,对危重病例、呼吸衰竭的抢救有较深体验,对临床呼吸机应用也有熟悉技能。 ...详情
  • 慢性失眠针灸[]

    医生擅长

    针灸治疗慢性失眠 ...详情

    从业经历
    暂无介绍 ...详情
  • 蔡常洁[]

    医生擅长

    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预防及治疗,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预防与治疗,免疫抑制剂的调节以及肝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如肝移植术后胆道、血管并发症, 高血脂,肾功能损害,糖尿病等) ...详情

    从业经历
    蔡常洁,女,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自本科毕业以来一直在临床一线工作,从事危重病和肝脏外科围手术期的临床工作20年,参与各种外科危重病的处理。 是国内知名的肝移植、肝脏外科重症监护治疗专家,对各种外科手术病人的术后监护与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术后严重感染、肝功能损害、营养支持、凝血功能紊乱的纠正及治疗等有独特造诣。2004年至2011年6月在中山三院创建外科ICU,并担任主任、学科带头人。曾在美国加州CPMC移植中心做访问学者一年。已培养研究生12名。 研究方向:重症医学,外科重症感染,肝功能不全,肝移植术前评估,术后处理,肝移植病人随访。 社会兼职: 中华医学会营养学分会青年委员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营养学组委员 广东省肝病学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常委 广东省医学会肠外与肠内学会常委 广东省危重病学会委员 国际肝脏移植学会(ILTS)委员 《肠内与肠外杂志》编委 论著: 第一作者论著: 1.Ning Li,Chang-JieCai,Yong-Rong Wu,and Min-Qiang Lu, M.D.A Technique of Recipient PortalVenoplasty and Cuff Insertion for PortalRevascularization in Orthotopic Rat LiverTransplantation. Journal of Surgical Research -, 1–4(2011)doi:10.1016/j.jss.2011.09.026 (Ning Li and Chang-Jie Caicontributed equally tothis work.)SCI (2010):2.239 2.Cai C-j, Lu M-q,Chen Y-h, Zhao H, Li M-r, Chen G-h. Clinical study on prevention of HBVre-infection by entecavir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Clin Transplant 2011DOI: 10.1111/j.1399-0012.2011.01448.x. SCI (2010):2.004 3.Cai Changjie, ChenHuan, Lu Minqiang etal. Modle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sodium predicts prognosis inpatients with 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B Clin Med J 2008 121(20)2065-2069 4.蔡常洁, 陈规划,杨扬等。肝肾综合征肝移植术后应用血管加压素的疗效观察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4):221~223 5.蔡常洁, 陈规划, 管向东等。原位肝移植术前危险因素分析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2;8(5):262~264 6.蔡常洁,陈规划,管向东等。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分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3):163-164 7.蔡常洁,管向东,陈规划。肠内营养支持在肝移植围手术期中的应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2):75-77 8.蔡常洁,杨扬,陆敏强等。不同营养方式对肝移植术后感染率的影响。肠外与肠内营养,2003;10(2):97-99 9.蔡常洁,杨扬,陆敏强等。个体化免疫抑制方案在肝移植高危受者中的应用。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03;24(1):36-38 10.蔡常洁,陈颖华,许赤等。重组生长激素在肝移植术后早期应用的前瞻性研究。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5;25(5):293-295 11.蔡常洁,陆敏强,杨扬等。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和抑肽酶在肝移植术中的应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1):45-47 12.蔡常洁,陆敏强,杨扬等。肝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06;27(6):361-363 13.蔡常洁,陆敏强,李敏如等。重型肝炎患者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的防治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6;21(11):804-806 14.蔡常洁,陆敏强,李敏如等。肝移植术后细菌性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及分布特点 中华外科杂志 2006; 44(15)1026-1028 15.蔡常洁,李敏如,陆敏强等。肝移植术后真菌感染的防治新策略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1):45-47 16.蔡常洁,李敏如 肝癌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肝胆外科杂志 2006.12(2) 83-84 17.蔡常洁,陈规划 肝移植围术期凝血功能治疗-我们的共识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详情
  • 殷恒讳[]

    医生擅长

    周围血管和甲状腺疾病的诊治,腹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夹层、外周动脉硬化闭塞症、外周静脉疾病及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详情

    从业经历
    殷恒讳,男,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从事普通外科临床工作10多年,在周围血管和甲状腺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腹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夹层、外周动脉硬化闭塞症、外周静脉疾病及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 ...详情
  • 陈立中[]

    医生擅长

    1983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医学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2001年及2012年分别赴美国马里兰州大学医院及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进修肾移植及交流学习。从事肾移植的临床和科研工作20年,主持中山一院肾脏移植工作12年,其间亲属活体肾移植、小儿肾移植、高危受者肾脏移植、肾移植术后BK病毒感染、CMV肺炎、难治性排斥反应的诊治等方面属全国领先水平,完成各种类型的肾脏移植近千例,擅长肾移植的各级手术及围手术期及术后各种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是全国肾移植领域的知名专家。在国际国内各专业杂志发表论文近百篇,获科研成果多项,先后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0余名,为肾移植专业全国各规范指南及共识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主持参加多项国际国内的临床试验。 ...详情

    从业经历
    1983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医学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2001年及2012年分别赴美国马里兰州大学医院及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进修肾移植及交流学习。从事肾移植的临床和科研工作20年,主持中山一院肾脏移植工作12年,其间亲属活体肾移植、小儿肾移植、高危受者肾脏移植、肾移植术后BK病毒感染、CMV肺炎、难治性排斥反应的诊治等方面属全国领先水平,完成各种类型的肾脏移植近千例,擅长肾移植的各级手术及围手术期及术后各种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是全国肾移植领域的知名专家。在国际国内各专业杂志发表论文近百篇,获科研成果多项,先后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0余名,为肾移植专业全国各规范指南及共识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主持参加多项国际国内的临床试验。 研究方向:从事肾移植教学、科研及医疗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肾移植术后慢性移植肾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 1978.9-1983.6 中山医学院 1983.7-1985.12 广空87067部队 1985.12-1987.8 广州空军医院 1987.9-1992.6 中山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博士 1992.7至今 中山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社会兼职:中华医学会广东器官移植分会常委 论著:曾主持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与防治系列研究,该项目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主持提高肾移植人/肾存活率的系列研究,该项目获得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主持CD103+CD8+T细胞在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腹腔镜切取活体供肾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肾移植治疗常规、供者髓细胞输入诱导肾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NO检测及L-Arg使用对诊断及防治CsA中毒的研究、端粒酶与膀胱及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等多项研究。='fonR?z:??x??qnt-family:"Times New Roman","serif";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AR-SA'>3项。获2003年广东省抗击“非典”先进个人三等功,2011-2012年度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优秀教师。 ...详情
  • 朱易凡[]

    医生擅长

    乳腺癌、甲状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与综合治疗。 ...详情

    从业经历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教授、医学博士,1995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美国 MD anderson 癌症中心高级访美学者。中国医师协会甲状腺外科医师委员会(CTA)青年委员,华南乳腺癌临床研究协作组(SCBCG)成员,广东省胸部肿瘤防治研究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委员。参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山大学211工程基金、广东省卫生厅及中山医科大学科研基金共10多项。 ...详情
  • 儿保健教授[]

    医生擅长

    ...详情

    从业经历
    1.生长测量及评估; 2.婴幼儿喂养指导,婴儿护理指导,母乳喂养支持,婴儿精准选奶指导; 3.疾病预防和轻治疗,包括但不限于:佝偻病,营养不良,非传染性皮疹,母乳性黄疸等; 4.疫苗相关知识咨询。 ...详情
  • 甲状腺治疗专科[]

    医生擅长

    甲状腺治疗专科门诊隶属于超声医学科,主要针对甲状腺疾病的诊断和超声引导下治疗。包括甲状腺疾病的超声诊断、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抽吸(FNA)、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消融治疗等。1、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抽吸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痛苦小、经济有效等优点,有助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2、甲状腺结节消融既可以①有效治疗病灶,使病灶逐渐变小,达到缓解症状、改善美观的效果;②又能最大程度保留正常甲状腺组织;③并且颈部不会留下瘢痕;④具备了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以最小的创伤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等优势。 ...详情

    从业经历
    甲状腺治疗专科门诊隶属于超声医学科,主要针对甲状腺疾病的诊断和超声引导下治疗。包括甲状腺疾病的超声诊断、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抽吸(FNA)、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消融治疗等。1、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抽吸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痛苦小、经济有效等优点,有助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2、甲状腺结节消融既可以①有效治疗病灶,使病灶逐渐变小,达到缓解症状、改善美观的效果;②又能最大程度保留正常甲状腺组织;③并且颈部不会留下瘢痕;④具备了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以最小的创伤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等优势。 ...详情
  • 詹红[]

    医生擅长

    对内科疾病及内科急危重症的诊治和抢救具有丰富经验,擅长心血管、呼吸、多脏器功能障碍性疾病、及老年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急诊感染、气道管理和机械通气、急危重症(尤其急性胸痛)快速诊断和分层、及急救技术培训、普及等有独特的经验。 ...详情

    从业经历
    詹红,主任医师,副教授,急诊科副主任,硕士生导师。对内科疾病及内科急危重症的诊治和抢救具有丰富经验,擅长心血管、呼吸、多脏器功能障碍性疾病、及老年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急诊感染、气道管理和机械通气、急危重症(尤其急性胸痛)快速诊断和分层、及急救技术培训、普及等有独特的经验。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急诊急危重症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尤其胸痛、急慢性心功能不全等心血管急危重症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等心肺交互性疾病的综合救治。 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1987年中山医科大学本科毕业,继获中山大学硕士学位 。作为当年为组建中山一院急诊科独立建制而留校的第一批从事急诊专业固定编制的本科生,至今已在急诊临床一线工作25 年,历任急诊科秘书、2005 年科副主任、2009 年科主任,期间获得急诊医学硕士学位。于2001-2002 在香港大学作为访问学者,师从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心血管医学部刘柱伯、谢广发教授研究高危胸痛诊治及心血管介入技术;2003年在抗击“非典”过程中始终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分获广东省及广州市“抗非”三等功;2003 年期间先后到美国史坦福大学医院急诊科及匹兹堡大学危重病研究所参观学习急诊科规范化培训及管理;2008 年作为国家专家组成员参加中国农卫司西部扶持项目;2009 年作为广州亚运场馆副经理,圆满完成亚运志愿者培训与亚运场馆救治工作,受到广州亚组委的嘉奖;于2011 年作为卫生部派出的以国家医疗队命名的全国三支医疗队之一的医疗队副队长,参与贵州毕节、威宁扶持工作,获得卫生部好评;2010年卫生部大型巡查中,急诊团队受到高度的赞扬:“急诊科管理规范,绿色通道设计合理、开通顺畅”。因出色的临床工作多次获得校级先进工作者,白求恩似的医师等光荣称号。 社会兼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难医学学会常委、广州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委员,广州市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学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灾难医学学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急诊分会常委、中国人道救援协会灾难医学会委员。 论著:主持及参与省局级基金4项、校教改课题2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数十篇。 专著:参编专著7本。 其他主要工作成绩(比如获奖情况):2003年在抗击“非典”过程中始终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分获广东省及广州市“抗非”三等功; 2009 年作为广州亚运场馆副经理,圆满完成亚运志愿者培训与亚运场馆救治工作,受到广州亚组委的嘉奖;2011 年作为卫生部首次派出的以国家医疗队命名的全国三支医疗队之一的医疗队副队长,参与贵州毕节、威宁扶持工作,获得卫生部及医院嘉奖;2010年卫生部大型巡查中,所主持的急诊团队受到高度的赞扬:“急诊科管理规范,绿色通道设计合理、开通顺畅”;因出色的临床工作多次获得校级、院级先进工作者,白求恩似的医师等光荣称号;2011年度临床优秀带教老师,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技能大赛优秀教官,并数次获得中山大学工会积极分子;近十年一直被选为科室或学校校代会代表;数次院中层干部综合考核获得优秀。 ...详情
x

为了让您更好的了解更多的信息,请您点击免费注册 进行注册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