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西院区(二七院区)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西院区(二七院区)
医院名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西院区(二七院区)
东方医院筹建于1986年,于1999年12月12日正式开业,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管单位,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建设单位,是一所特色明显、功能齐全、设备先进,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健康咨询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是教育部211工程建设的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北京市医疗保险定点医院。2011年6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正式接收北京二七机车厂医院,命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西院区(二七院区)。2015年5月25日东方医院正式签约大兴南院区,命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南院区。医院现为一院三区:即东方医院方庄院区、东方医院二七院区(二七院区)、东方医院南院区。总占地面积5.6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45万平方米。   东方医院目前编制床位为1175张,其中:方庄院区开放编制800张(目前实际开放730张);二七院区编制床位375张,将逐渐开放;南院区正在建设中。目前东方医院日均门诊量达到7500多人次。设有临床、医技科室38个。医院技术力量雄厚,诊疗方法是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医院现有高级职称204名;有博士生导师28名、硕士生导师60名;4名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8名专家被国家确定为师承制教育导师;9名专家被确定为北京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另外还有一大批中青年学科、专科带头人。   东方医院现有国家卫计委临床重点专科中医建设项目6个,分别是脑病科、心血管科、妇科、肺病科、脾胃病科、护理学,同时是卫生部国家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项目14个,分别是脑病科、周围血管科、肾病科、心血管科、妇科、眼科、肺病科、脾胃病科、儿科、皮肤科、耳鼻喉科、肿瘤科、护理学、预防保健科(治未病中心);有北京市中医特色诊疗中心8个,分别是呼吸病中医特色诊疗中心、脑病中医特色诊疗中心、儿科中医特色诊疗中心、推拿科中医特色诊疗中心、肛肠科中医特色诊疗中心、耳鼻喉科中医特色诊疗中心、妇科中医特色诊疗中心、治未病中心,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5个,分别是针灸科、骨科、内分泌科、急诊科、临床药学;拥有医师培训基地2个,分别是北京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北京市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另有北京市中医病案质控中心、北京市中医技术质控中心落户该院。   东方医院重视发展中医,特色鲜明,优势明显。以近百种中医特色治疗方法为主,辅之以现代化诊疗手段,在治疗各种常见病、疑难病等方面,均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疗效。为广大患者提供了及时有效、安全便捷、周到热情、价格合理、技术精湛的医疗服务。   开院至今医院开展了包括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攻关(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教育部课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北京市课题等在内的共854项科学研究,其中主持国家级课题85项,省部级课题171项,获各级科技成果奖61项。现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细胞分子技术三级实验室,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并涵盖了15个新药临床试验专业。医院目前承担着国家教育部“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脉管病专业委员会、全国中医性学专业委员会及北京市等多个学术团体的主任委员或托管单位。北京市“薪火工程”名老中医杨甲三教授、刘弼臣教授、王永炎院士、韦玉英教授、王沛教授、周平安教授、廖家桢学术传承研究及工作室站的建设单位设在东方医院。目前,该院中医学是国家教育部重点二级学科,其中包括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五官科学6个重点三级学科。“十一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该院为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妇科学建设单位,“十二五”期间新增中医脑病学、中医痹病学、中医儿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肛肠病学、中医周围血管病学7个重点学科。2012年该院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准研究推广基地,包括呼吸热病、耳鼻咽喉病、心血管病、脾胃病、风湿病、肿瘤、妇科等22个专业。   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专门人才。学院现设有中医内科专业、中医外科专业、中医妇科专业、中医儿科专业、针灸推拿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等11个研究生招生专业,建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共设内、外、妇、儿等19个临床教研室,拥有医疗教学床位730张,是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的常务理事单位等。目前,医院承担有该校五年制、七年制中医临床科研方向班、七年制中西医结合方向班和北京中医药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医--生物双学位项目班临床课课堂授课、见实习、研究生教学等任务。   医院装备100万以上的......[详细]
联系电话

83363838,18618161200

放号时间

医院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陈庄大街1号

医生团队
  • 谢春娥[]

    医生擅长

    脾胃肝胆科门诊(西)知名专家 ...详情

    从业经历
    暂无介绍 ...详情
  • 温鑫柱[]

    医生擅长

    擅长:骨与关节损伤及足踝疾病的诊治,擅长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四肢骨折、颈腰痛、骨性关节炎等骨科常见疾病。 ...详情

    从业经历
    暂无介绍 ...详情
  • 张卫[]

    医生擅长

    在采用中西医辨证治疗四肢骨折脱位、颈肩腰腿痛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尤其在膝关节疾患、髋关节疾患、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等疾病的诊治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详情

    从业经历
    暂无介绍 ...详情
  • 李晓红[]

    医生擅长

    暂无介绍 ...详情

    从业经历
    暂无介绍 ...详情
  • 谢培凤[]

    医生擅长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疾病、高脂血症、泌尿系感染、湿疹、疲劳综合征等,尤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经验丰富。 ...详情

    从业经历
    谢培凤,女,学士,主任医师。 1985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湘雅医学院),长期从事内分泌科临床工作,曾先后到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医院内分泌科进修学习2年,临床经验丰富,并从事中西医教学、科研工作,承担或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题10余项,。曾师从著名中医专家伍锐敏教授。 学术任职: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编委,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第三届络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卫生事业创业科研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理事会员,北京内分泌代谢病学会诊疗安全与费效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专科专病诊疗分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疾病。 获奖情况: 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学术论著: 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著作2部,参编著作多部;编译《糖尿病对症调养》《不再为降糖发愁:糖尿病这样养》。 ...详情
  • 刘海生[]

    医生擅长

    呼吸热病专业,师从姜良铎教授,长期从事内科危重病症的诊治。 ...详情

    从业经历
    暂无介绍 ...详情
  • 尚宪荣[]

    医生擅长

    临床主要研究甲状腺乳腺疾病、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性脉管炎、深静脉瓣功能关闭不全、大隐静脉曲张、下肢水肿、慢性溃疡、臁疮、糖尿病足等周围血管及神经病变、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丹毒等周围血管病的中西医治疗。 ...详情

    从业经历
    暂无介绍 ...详情
  • 李军祥[]

    医生擅长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萎缩性性胃炎、癌前病变、肝硬化和消化心身疾病等疑难杂症。 ...详情

    从业经历
    李军祥,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消化病研究院院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创立从“太极升降论”论治脾胃病,建立辨证辨病辨症辨相辨时一体化诊治脾胃病方法,首创“中药内服、中医外治与镜下治疗相结合的“消化三维+”治疗新模式用于消化系统疾病 ...详情
  • 乔占兵[]

    医生擅长

    运用长桑君脉法和伤寒脉法辨证论治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膀胱癌、肾癌、前列腺癌、子宫、卵巢癌、乳腺癌以及结节、息肉、增生、囊肿等癌前病变疗效显著,并对肿瘤并发症如失眠、抑郁等有丰富临床经验。 ...详情

    从业经历
    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肿瘤学系、肿瘤研究所暨第二附属医院东方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教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曾进修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长期从事肿瘤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师从首都国医名师王沛教授36年,对呼吸、消化、妇科、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的防治积累了丰富经验。2019年师从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脉学专家委员会会长李树森教授。 主编《现代中医诊疗手册系列·肿瘤病手册》、《肿瘤病良方1500首》、《医学入门》、《君主之官心的保健》、《偏方秘方大全》等5部著作,参编《临床中医肿瘤学》、《肿瘤》、《中医肿瘤手册》等20余部著作。 ...详情
  • 唐大晅[]

    医生擅长

    中西医结合诊治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率失常、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详情

    从业经历
    暂无介绍 ...详情
x

为了让您更好的了解更多的信息,请您点击免费注册 进行注册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