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医院名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一所大型综合性中医医院,创建于1964年,2015年获批成立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院,是我国高等中医药临床教育、医疗、科研重要基地之一,为全国首批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示范中医医院、首批广东省中医名院、广东省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广州中医药大学岭南医学研究中心,首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单位”,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单位,心血管科等6个专科被确定为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是全国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最多医院之一。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业道德先进单位”“全国中医药应急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中医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先进单位”“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全国人文爱心医院”“广东省文明单位”等称号。1994年无偿救治身患股骨头坏死的好军嫂韩素云事迹饮誉全国,受到时任中央领导同志的赞扬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医院占地面积50940平方米,建筑面积18.8万平方米,编制病床2200张,设有46个临床科室,门急诊各专科开设齐全。年门急诊量280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7.7万人次,急诊量在广州市所有医院(含中医院和西医院)中名列前茅。医院现有职工2600余人,拥有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以及首批全国名中医欧阳惠卿等为代表的一批全国知名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包括25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6名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35名广东省名中医、40名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高级职称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500多名,是全国中医技术力量最雄厚的中医院之一。 拥有一批在全国行业内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重点学科/专科群,其中国家二级重点学科8个(其中牵头建设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7个(内分泌科、耳鼻喉科、骨伤科、脾胃病科、妇科、肿瘤科、临床药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4个(急诊科、内分泌科、耳鼻喉科、骨伤科、肿瘤科、妇科、心血管科、针灸科、脾胃病科、脑病科、风湿病科、重症医学科、护理学、临床药学),是国家重点专科专病单位数量最多的医院之一,多个专科专病成为全国协作组组长或副组长单位。建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22个,全国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2个。2018年获批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多个国家级、省级培训基地落户我院,包括: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气道管理培训基地,是目前仅有的四家全国气道管理培训基地之一;全国胸腔镜心脏手术技术培训基地,是中国医师协会指定的三家全国培训基地之一;全国麻醉中医理论与实践培训基地,是全国四大培训基地之一;全国区域神经阻滞培训基地,是广州唯一一家培训基地;全国首家中医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骨病防治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膏方人员培训机构;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全国首批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全国首个省级中药监管科学研究基地;广东省第一批血液透析培训基地;广东省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等。 医院在运用中医温病学理论防治病毒性疾病方面具有丰富的成功经验。在2003年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战斗中,我院作为广东省中医治疗非典专家组组长单位,成功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愈73例确诊非典型肺炎病人,取得了“抗非”战役的“三零”(零死亡率、零院内感染、零后遗症)战绩,受到省、市政府的表彰,中医的疗效受到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赞赏,医院应邀在香港、台湾等地区推广传授治疗“非典”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中,我院发挥中医智慧、贡献中医力量,派出医护人员、检验技师驰援湖北、香港奋战抗疫第一线;派出科研攻关团队前往武汉,开展武汉地区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有效方药研究。 目前医院配备有各种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大型检测、诊断、治疗仪器设备,总值超7.4亿元,包括有ECT、64排螺旋CT,磁共振成像系统,大型数字减影系统,全数字胸部摄影机,医学影像存储及传输系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数字化乳腺机,高压氧舱,体外循环机、流式细胞仪等一大批高精尖端仪器。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也是第一临床医学院,共有13个教研室,每年承担着12000多学时的课堂教学任务,管理中医学专业(五年制、七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非医攻博、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等各层次在校学生近4000名,教师中有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大学终身教授3人,首席教授7人,广东省教学名师3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在岗博士生导师75名、硕士生导师166名,是全国最大的中医临床教学医院之一。拥有博士后流动站3个。专业与课程建设成绩显著。中医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教育部第一类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第五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详细]
联系电话

020-36591912,020-36591222

放号时间

医院地址

广州市白云区机场路16号

医生团队
  • 李政木[]

    医生擅长

    暂无介绍 ...详情

    从业经历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顾问。从事中医药学的临床、教学、科研30余年,具有较坚实的中医药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证经验。对方剂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方剂学的配伍规律的研究颇深,并注重方剂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的研究。内科支气管哮喘、肺炎、急性或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气肿,“三高”症、高尿酸血症、胃痛、风湿病、妇科月经不调等病症的诊治,以及中医综合调理,疗效尤佳。 ...详情
  • 张惠臣[]

    医生擅长

    呼吸、消化、血症 ...详情

    从业经历
    张惠臣 1969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医学院医疗系本科班。1981年结业于广州中医学院西学中二年制研究班。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瘀血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一附属医院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血证专业学术带头人之一。1987年“紫地合剂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和实践研究”项目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科研成果奖乙等奖;1997年“紫地合剂的开发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血证的系列研究”获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0年“紫癜灵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主要著作有:参编《血证要览》、《中医急诊医学》、《现代中医急症内科学》及全国统编中医内科学教材等书。1969年毕业后一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内科教学、医疗、科研工作,主要从事中医内科血证的医、教、研工作,擅长中医血证研究,对中医药治疗血液系统、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男科疾病、痛风等病有较深的体会。先后培养硕士生10余名、博士生8名。 ...详情
  • 陈志勇[]

    医生擅长

    脾胃病、感冒、风湿病、内科杂病等 ...详情

    从业经历
    陈志勇,男,主任医师,教授,擅长脾胃病、感冒、风湿病、内科杂病等。 ...详情
  • 郑洪[]

    医生擅长

    暂无介绍 ...详情

    从业经历
    郑洪 ...详情
  • 全世健[]

    医生擅长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肾病 ...详情

    从业经历
    擅长:糖尿病、甲亢、风湿、肾病 ...详情
  • 柯伟杰[]

    医生擅长

    【简介】骨伤科常见病,擅长治疗关节疾病,运动损伤,骨折、脱臼、跌打痛症、骨折增生、腰腿痛、腰椎间盘脱出、风湿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骨髓炎等疾病。 ...详情

    从业经历
    暂无介绍 ...详情
  • 黄学员[]

    医生擅长

    擅长疾病 四肢骨关节损伤、手足外伤、周围神经损伤、肢体复杂创面及软组织缺损修复等 ...详情

    从业经历
    黄学员,男,主治医师,副教授,从事中医药治疗骨与关节损伤工作15年,对四肢骨折,软组织损伤,畸形,骨折不愈合等创伤疾病的治疗有深入研究。2003年10月至2004年2月于宁波市第六医院进修,2004年2月至2004年9月于上海市华山医院进修。 ...详情
  • 黄展明[]

    医生擅长

    胃肠道良恶性肿瘤、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疝气、胃肠道术后调理 ...详情

    从业经历
    暂无介绍 ...详情
  • 欧志穗[]

    医生擅长

    使用“以中为主,能中不西”的方法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十二指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便秘、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胆囊炎、胆结石等,以及失眠、痛风、感冒、慢性久咳、甲亢等内科杂病 ...详情

    从业经历
    欧志穗,男,博士,副主任中医师。2002年本科毕业,2013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10余年,曾主持广东省中医药强省课题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2008年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三),擅长使用“以中为主,能中不西”的方法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十二指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便秘、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胆囊炎、胆结石等,以及失眠、痛风、感冒、慢性久咳、甲亢等内科杂病 ...详情
  • 陈铭[]

    医生擅长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前列腺疾病、泌尿系结石、泌尿系肿瘤、男性不育、性功能障碍等泌尿外科、男科方面疾病等。病 ...详情

    从业经历
    1988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医学系,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从事医、教、研工作17年,是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崔学教教授的学术继承人。现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泌尿男科学会常委、秘书,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急腹症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外科学硕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外科临床一线工作,努力学习外科学专业理论,掌握国内外新技术、新成果,刻苦钻研业务,并带头开展了外科的多项新业务技术,成为了外科的业务技术骨干人员。曾担任七年制中医专业、中医本科专业的《西医外科学》、《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学》等课程的主讲。作为协助导师,已参加3名硕士的临床指导工作。参与《中医外科学、西医外科学临床见习指导》的编写,参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学》等。同时还认真参加教学工作,开展多媒体教学,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关心及参与教学改革研究,不断提高授课水平及教学质量。 近期主要发表论文有:1、通腑泻热灌肠合剂对急性阑尾炎脓毒症患者IL-2影响的临床 观察(新中医)2、通列舒胶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湿热兼瘀滞型86例疗效观察(新中医)3、浅谈中医院校外科学的临床带教(中医教育探索)4、前列安栓治疗前列腺痛76例疗效观察(云南中医中药) 5、老年人胆道疾病围手术期处理体会(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 6、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绞痛181例(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7、通淋排石合剂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湿热型肾绞痛133例(中国中医急症) 8、通腑泄热灌肠合剂治疗溃疡病急性穿孔58例早期疗效观察(新中医) 9、胆道排石合剂对实验性致石胆汁有形成分的影响(新中医) 10、通腑泻热灌肠剂对急腹症脓毒症术后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11、男科病人心理状况调查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 12、乳腺巨大脂肪瘤一例(肿瘤防治杂志) 1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并发脓毒症38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等13篇。 曾承担及参与的课题有《高等中医院校本科《外科学》课程内容改革探索》(广州中医药大学课题),《通腑泻热法对术后肠粘连的预防与临床研究》(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 《通腑泻热灌肠剂对急腹症脓毒症炎性介质影响的临床研究》(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 编号:099514),《胆道排石合剂对胆汁成分及脂质过氧化物影响的实验研究》(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 编号:099137),《通腑泻热灌肠合剂治疗急腹症脓毒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广州中医药大学课题),《胆道排石合剂防治肝内胆管结石的实验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课题),《七年制中医专业《外科学》课程内容改革和教材建设的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课题),《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闭塞性周围血管疾通腑泻热病的研究》(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 编号:098105),《补肾调肝法对大鼠少精症的精子影响》(广州市科委) 其中《通腑合剂防治术后肠粘连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2001年应用类成果三等奖,广东省2002年科技成果三等奖,《新药前列安栓的开发研究与应用推广》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2003年应用类成果二等奖。 ...详情
x

为了让您更好的了解更多的信息,请您点击免费注册 进行注册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