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医院名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一所大型综合性中医医院,创建于1964年,2015年获批成立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院,是我国高等中医药临床教育、医疗、科研重要基地之一,为全国首批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示范中医医院、首批广东省中医名院、广东省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广州中医药大学岭南医学研究中心,首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单位”,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单位,心血管科等6个专科被确定为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是全国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最多医院之一。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业道德先进单位”“全国中医药应急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中医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先进单位”“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全国人文爱心医院”“广东省文明单位”等称号。1994年无偿救治身患股骨头坏死的好军嫂韩素云事迹饮誉全国,受到时任中央领导同志的赞扬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医院占地面积50940平方米,建筑面积18.8万平方米,编制病床2200张,设有46个临床科室,门急诊各专科开设齐全。年门急诊量280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7.7万人次,急诊量在广州市所有医院(含中医院和西医院)中名列前茅。医院现有职工2600余人,拥有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以及首批全国名中医欧阳惠卿等为代表的一批全国知名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包括25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6名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35名广东省名中医、40名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高级职称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500多名,是全国中医技术力量最雄厚的中医院之一。 拥有一批在全国行业内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重点学科/专科群,其中国家二级重点学科8个(其中牵头建设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7个(内分泌科、耳鼻喉科、骨伤科、脾胃病科、妇科、肿瘤科、临床药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4个(急诊科、内分泌科、耳鼻喉科、骨伤科、肿瘤科、妇科、心血管科、针灸科、脾胃病科、脑病科、风湿病科、重症医学科、护理学、临床药学),是国家重点专科专病单位数量最多的医院之一,多个专科专病成为全国协作组组长或副组长单位。建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22个,全国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2个。2018年获批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多个国家级、省级培训基地落户我院,包括: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气道管理培训基地,是目前仅有的四家全国气道管理培训基地之一;全国胸腔镜心脏手术技术培训基地,是中国医师协会指定的三家全国培训基地之一;全国麻醉中医理论与实践培训基地,是全国四大培训基地之一;全国区域神经阻滞培训基地,是广州唯一一家培训基地;全国首家中医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骨病防治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膏方人员培训机构;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全国首批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全国首个省级中药监管科学研究基地;广东省第一批血液透析培训基地;广东省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等。 医院在运用中医温病学理论防治病毒性疾病方面具有丰富的成功经验。在2003年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战斗中,我院作为广东省中医治疗非典专家组组长单位,成功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愈73例确诊非典型肺炎病人,取得了“抗非”战役的“三零”(零死亡率、零院内感染、零后遗症)战绩,受到省、市政府的表彰,中医的疗效受到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赞赏,医院应邀在香港、台湾等地区推广传授治疗“非典”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中,我院发挥中医智慧、贡献中医力量,派出医护人员、检验技师驰援湖北、香港奋战抗疫第一线;派出科研攻关团队前往武汉,开展武汉地区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有效方药研究。 目前医院配备有各种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大型检测、诊断、治疗仪器设备,总值超7.4亿元,包括有ECT、64排螺旋CT,磁共振成像系统,大型数字减影系统,全数字胸部摄影机,医学影像存储及传输系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数字化乳腺机,高压氧舱,体外循环机、流式细胞仪等一大批高精尖端仪器。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也是第一临床医学院,共有13个教研室,每年承担着12000多学时的课堂教学任务,管理中医学专业(五年制、七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非医攻博、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等各层次在校学生近4000名,教师中有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大学终身教授3人,首席教授7人,广东省教学名师3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在岗博士生导师75名、硕士生导师166名,是全国最大的中医临床教学医院之一。拥有博士后流动站3个。专业与课程建设成绩显著。中医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教育部第一类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第五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详细]
联系电话

020-36591912,020-36591222

放号时间

医院地址

广州市白云区机场路16号

医生团队
  • 赖锦端[]

    医生擅长

    结膜病、角膜病、葡萄膜病、眼底病等 ...详情

    从业经历
    女,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擅长结膜病、角膜病、葡萄膜病、眼底病。 ...详情
  • 梁沛华[]

    医生擅长

    擅长治疗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阳痿,早泄,不育等男科疾病。 ...详情

    从业经历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男科疾病。泌尿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 ...详情
  • 林昌松[]

    医生擅长

    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系统性红斑狼疮、骨关节炎、肌炎/皮肌炎、硬皮病、各类血管炎、成人STILL病、白塞氏病、干燥综合征等风湿免疫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系统性红斑狼疮、骨关节炎、肌炎/皮肌炎、硬皮病、各类血管炎、成人STILL病、白塞氏病、干燥综合征等风湿免疫病。 ...详情

    从业经历
    林昌松,男,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东省首批医学领军人物,首届羊城好医生,新南方优秀教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金匮要略教研室主任,中医临床经典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抗风湿联盟副主席,中南六省防治风湿类疾病协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医师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陈纪藩教授学术继承人,获颁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 1988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医疗专业毕业留校,从事风湿病和《金匮要略》医教研工作。擅长运用经典古方治疗风湿免疫病及内科杂病。 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建设:根据金匮专业的发展现状,确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金匮要略的主要发展方向为:金匮要略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研究;金匮要略理法方药和辨证论治规律的研究;中医药防治风湿免疫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金匮学家学术经验的继承与整理;金匮要略文献研究等五个方面。提出金匮学科建设与风湿免疫重点专科建设紧密结合,以临床丰富教学内容,以教学带动临床的发展,以科研促进学术水平的提高,医教研紧密互动、深化经典回归临床的学科建设模式,不断创新中医教育新理念。金匮学科成为全国同类课程中唯一拥有临床教学基地的学科。2005年《金匮要略》课程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8年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12年成为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风湿病专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主持“金匮要略精品课程网站”获第五届全国医学优秀电教教材一等奖。2008年“金匮要略课程建设与创新”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教医研三位一体的中医临床经典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和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年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推动风湿病学术发展贡献奖”,2012年评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先进工作者。 教学研究:完成修订金匮要略本科、研究生、七年制及中西医结合本科各层次教学大纲和临床实训方案,主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金匮要略讲义(第2版、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本科生、研究生教参《金匮要略临床运用》、《金匮要略临床发挥》、副主编参编《中医经典选读》 、《金匮要略理论与实践》、《伤寒金匮方剂歌诀新编》、《金匮要略教与学》和中医学专业经典与临床方向班教材《经典研究思路与方法》、《金匮要略百题精解》等。荣获2010年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工作先进个人,新南方优秀教师。主持教学课题多项,发表教学论文十余篇,获教学成果3项。 科学研究:长期坚持临床实践和科研实践,积极开展《金匮要略》理法方药指导风湿免疫病治疗的研究。师承陈纪藩教授,2007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开展通痹灵系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4项,及各级课题20多项,发表科学论文200多篇。2006年“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基础和临床系列研究”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金匮要略理论指导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获广州中医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完成“通痹系列方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通过省科技厅成果鉴定。2010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科技进步三等奖证书,2018年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入选广东省首批医学领军人物。获发明专利2项,主编出版《风湿病中西医防治知识问答》、《内分泌科专病与风湿病中医临床诊治》、《一病一方剂》等著作,指导硕士研究生40名、博士研究生15名。 ...详情
  • 图雅[]

    医生擅长

    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失眠、进食障碍等心身疾病。 ...详情

    从业经历
    女,主治医师,本科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研究生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中医心理学在读博士。擅长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婚姻问题,家庭关系,亲子教育。 ...详情
  • 黄梅[]

    医生擅长

    各种类型的乳腺手术,尤其是乳腺微创手术,对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乳腺肿瘤性疾病、乳腺增生性疾病、炎症性疾病等。 ...详情

    从业经历
    黄梅,女,生于1971年12月。云南省楚雄市人。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医师。中医外科学乳房疾病导师。业务上,在发挥传统医学治疗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国内外最新的诊疗技术,熟练掌握乳腺的各种手术术式,并开展了乳腺癌保乳根治,乳腺前哨淋巴结活检,乳腺癌一期再造,乳腺麦默通微创诊疗等新技术,对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有一定的心得。科研方面,先后在国家及省级杂志上发表10余篇论文,其中第一作者有6篇。主持省中管局课题一项,在四项省局级课题中排名前三,参与一项部级课题及三项校局级课题。目前科研方向主要是中医治疗对于乳腺癌癌前病变的影响,中医逆转乳腺癌多药耐药及中医治疗对于三苯氧胺耐药的影响等几个方面。 ...详情
  • 蔡秩池[]

    医生擅长

    暂无介绍 ...详情

    从业经历
    暂无介绍 ...详情
  • 王海彬[]

    医生擅长

    股骨头坏死,髋关节,膝关节置换,骨质疏松,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关节诊治中心..... ...详情

    从业经历
    王海彬,男,1971年4月生于山东,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教授。1994年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骨伤系骨伤专业,1994年至1999年就读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骨科所及附属曙光医院骨科,获临床骨科博士学位,导师石印玉教授。1999年至2001年,师从全国著名的袁浩教授学习股骨头坏死的诊治,是广东省首位中医骨科博士后,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全国重点学科骨科实验室主任,2002年于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总医院骨科学习,并在瑞士日内瓦大学医学院学习,2008年取得骨科教授资格,2009年于新加坡总医院骨科学习关节技术,2014年获得全球骨科排名第一的纽约特种外科医院关节HSS-CHINA exchange资格,跟从Bostrom,Ranawat,Windsor等全球著名髋膝关节大师学习。 先后主持参与国家自然基金7项,其它省部等级别课题40多项,参与发表论文150多篇。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23名。 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评审专家,中国医师学会关节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中国骨科菁英会始创会员,中国医师学会骨科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学会骨科分会青委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关节学会秘书,中国中西医学会骨科微创学会副主委,广东省骨质疏松学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骨质疏松学分会第四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应急医学技术与装备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特色疗法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骨科学会常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关节外科血友病学组成员,广东省机电设备招标专家,广东省医疗事故评审专家,广东省药品评审专家,中国医师学会骨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编委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血栓与抗凝学组常委,国家重点学科骨伤学实验室主任 ,纽约特种外科医院中国区成员。 擅长于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发育不良等髋部疾病、各种复杂的关节置换和翻修、髋膝关节炎、骨髓炎、膝关节损伤、小儿骨科等疾病的诊治,有1500台以上关节置换的手术经验。特别在股骨头坏死、 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的诊治方面经验丰富,并进行了深入而前沿的基础研究,对骨坏死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骨科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有深入的研究。 ...详情
  • 朱玲[]

    医生擅长

    性别:女,职称:副教授,特长:月经病、生殖系统炎症、不孕症、妇科炎症等 ...详情

    从业经历
    月经病、生殖系统炎症、不孕症、妇科炎症等 ...详情
  • 方永奇[]

    医生擅长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道疾病、神经内分泌疾病,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详情

    从业经历
    方永奇,广东省惠来县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学士学位,1986年中山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验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广东省医药科研项目评审专家、成果鉴定专家、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与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获科技成果奖6项、发明专利5项、新药临床批文2个、转让新药2个,发表专业学术论文80多篇,主编或参编论著数部。 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道疾病、神经内分泌疾病,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详情
  • 区永欣[]

    医生擅长

    治疗消化系统及免疫功能障碍疾病 ...详情

    从业经历
    区永欣,男,教授,擅长治疗消化系统及免疫功能障碍疾病。 ...详情
x

为了让您更好的了解更多的信息,请您点击免费注册 进行注册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