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医院名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一所大型综合性中医医院,创建于1964年,2015年获批成立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院,是我国高等中医药临床教育、医疗、科研重要基地之一,为全国首批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示范中医医院、首批广东省中医名院、广东省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广州中医药大学岭南医学研究中心,首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单位”,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单位,心血管科等6个专科被确定为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是全国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最多医院之一。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业道德先进单位”“全国中医药应急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中医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先进单位”“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全国人文爱心医院”“广东省文明单位”等称号。1994年无偿救治身患股骨头坏死的好军嫂韩素云事迹饮誉全国,受到时任中央领导同志的赞扬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医院占地面积50940平方米,建筑面积18.8万平方米,编制病床2200张,设有46个临床科室,门急诊各专科开设齐全。年门急诊量280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7.7万人次,急诊量在广州市所有医院(含中医院和西医院)中名列前茅。医院现有职工2600余人,拥有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以及首批全国名中医欧阳惠卿等为代表的一批全国知名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包括25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6名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35名广东省名中医、40名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高级职称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500多名,是全国中医技术力量最雄厚的中医院之一。 拥有一批在全国行业内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重点学科/专科群,其中国家二级重点学科8个(其中牵头建设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7个(内分泌科、耳鼻喉科、骨伤科、脾胃病科、妇科、肿瘤科、临床药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4个(急诊科、内分泌科、耳鼻喉科、骨伤科、肿瘤科、妇科、心血管科、针灸科、脾胃病科、脑病科、风湿病科、重症医学科、护理学、临床药学),是国家重点专科专病单位数量最多的医院之一,多个专科专病成为全国协作组组长或副组长单位。建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22个,全国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2个。2018年获批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多个国家级、省级培训基地落户我院,包括: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气道管理培训基地,是目前仅有的四家全国气道管理培训基地之一;全国胸腔镜心脏手术技术培训基地,是中国医师协会指定的三家全国培训基地之一;全国麻醉中医理论与实践培训基地,是全国四大培训基地之一;全国区域神经阻滞培训基地,是广州唯一一家培训基地;全国首家中医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骨病防治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膏方人员培训机构;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全国首批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全国首个省级中药监管科学研究基地;广东省第一批血液透析培训基地;广东省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等。 医院在运用中医温病学理论防治病毒性疾病方面具有丰富的成功经验。在2003年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战斗中,我院作为广东省中医治疗非典专家组组长单位,成功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愈73例确诊非典型肺炎病人,取得了“抗非”战役的“三零”(零死亡率、零院内感染、零后遗症)战绩,受到省、市政府的表彰,中医的疗效受到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赞赏,医院应邀在香港、台湾等地区推广传授治疗“非典”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中,我院发挥中医智慧、贡献中医力量,派出医护人员、检验技师驰援湖北、香港奋战抗疫第一线;派出科研攻关团队前往武汉,开展武汉地区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有效方药研究。 目前医院配备有各种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大型检测、诊断、治疗仪器设备,总值超7.4亿元,包括有ECT、64排螺旋CT,磁共振成像系统,大型数字减影系统,全数字胸部摄影机,医学影像存储及传输系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数字化乳腺机,高压氧舱,体外循环机、流式细胞仪等一大批高精尖端仪器。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也是第一临床医学院,共有13个教研室,每年承担着12000多学时的课堂教学任务,管理中医学专业(五年制、七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非医攻博、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等各层次在校学生近4000名,教师中有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大学终身教授3人,首席教授7人,广东省教学名师3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在岗博士生导师75名、硕士生导师166名,是全国最大的中医临床教学医院之一。拥有博士后流动站3个。专业与课程建设成绩显著。中医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教育部第一类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第五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详细]
联系电话

020-36591912,020-36591222

放号时间

医院地址

广州市白云区机场路16号

医生团队
  • 邝慧玲[]

    医生擅长

    擅长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腰腿痛、消化系统 ...详情

    从业经历
    邝慧玲,女,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996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专业,擅长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腰腿痛、消化系统疾病、针灸保健咨询等。 ...详情
  • 陈镜合[]

    医生擅长

    陈镜合,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心血管方向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急症诊疗中心主任;国家局、省市科技专家评审成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委、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是国家级,具有被学术继承资格的名中医。 ...详情

    从业经历
    陈镜合 ,1991年12月评聘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1998年12月聘为首席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心血管方向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急症诊疗中心主任;国家局、省市科技专家评审成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委、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是国家级,具有被学术继承资格的名中医。1988年至1990年在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部、循环内科留学,主攻心脏内科急救与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师从世界著名心血管专家河合忠一教授、鹰津良树博士。陈教授临床、教学、科研40年,多次出席国际性医学会议,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主攻“心脏内科急救中西结合临床与实验研究” 。曾参与获卫生部科技进步2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3等奖、国家科技图书奖、省科委著作3等奖、大学科技进步2、3等奖、广东省高教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中医急症先进工作者、新南方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大学科技突出贡献奖。目前正在培养在学博士研究生12人、博士后1人;已毕业博士10人、己出站博士后3人。 陈镜合教授治学思想严谨,富于开拓创新。极力主张以“古为今用” 与“洋为中用” 的原则进行科学研究。他一向认为,现代科学技术是现代人所共有的,西医可以学,中医也可以学。现代中医要攀登高峰,必须敢于正视现实,敢于不断挖掘自身之不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引进,不断补充新的诊治手段,才能使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固步自封” “互筑门墙” 在中医“宝库”面前沾沾自喜的结果是自我消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995年底在“中国中医药报”及其代表作“现代中医急诊内科学”中,首次在国内提出“现代中医”“现代急症中医”与“现代心脏急症中医”的“现代”概念。他指出“现代中医是指,中医学西医或西医学中医而以中医为主的中西结合医。他既不同以西医为主的中西结合医;更不同于不懂西医的传统中医,是具传统又超出传统,源于中医又超出中医,与现时代的科学潮流同步或基本同步的,具有两者的优势。对某些难治甚至不治的病蕴藏着可望突破的无限潜能与广阔前景,他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现代中国独有的新型中国医学。”这一论述为现代中医指出今后发展的方向。 ``陈教授还勤于笔耕,其主编的书著有:87年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当代名老中医临证荟萃》;91年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西医结合内科急症手册》;96年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100多万字的《现代中医急诊内科学》;95年广东高校重点规划教材、供7年制硕士班用的100多万字的《中医急诊学》由广东高教出版社出版;98年由广东高教出版社出版的《中西医结合内科危急重症诊疗手册》;9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有《中医内科学》,供硕士班专用;2002年由辽宁科技出版社出版《内科急症中西医汇通》;2003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多万字的《中西结合急症诊治 》。另参与94年中美合编《现代心脏内科学》的编委工作,其中25篇“心脏病的中医治疗” 是主编。此外97年主编的内部出版的书有《中西医结合急诊内科讲义》供全国中医急症班专用;《全国中医高级研修班教材》供全国中医内科高级研修班专用。发表“心脏内科急症现代中医思维” “急性心肌梗塞现代中医思维” “内科急症现代中医思维” 等40余篇论文,以及近30多篇科普性质的、属心血管方面的文章。 ...详情
  • 曹洋[]

    医生擅长

    对肺癌、肝癌、结直肠癌、胃癌、食道癌、乳腺癌、鼻咽癌、宫颈癌、卵巢癌、恶性淋巴瘤、脑肿瘤、软组织肿瘤等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详情

    从业经历
    曹洋教授,主任中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副院长、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副主任。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肝癌、结直肠癌、胃癌、鼻咽癌、食道癌、卵巢癌、宫颈癌、恶性淋巴瘤、骨肿瘤等恶性肿瘤。 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等。 主要学术任职包括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肿瘤姑息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实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中青年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血液病管理分会常务委员等。 共主持科研课题10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作为主要研究者(前三)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10余项。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包括SCI论文)30余篇,参编论著9部。培养研究生9人。先后荣获广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培养对象、第二届羊城好医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届杰出中青年医学人才、顺德医学领军人才、广州中医药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广州中医药大学青年科技标兵、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青年岗位能手、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社会服务奖等,三次参加学院临床教学比赛获一等奖。 ...详情
  • 樊粤光[]

    医生擅长

    股骨头坏死、髋关节、膝关节病 ...详情

    从业经历
    樊粤光,男,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54年生,1983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留校从事医、教、研工作至今。 1983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医疗专业,留校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至今。1998年他被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被破格晋升为主任中医师,2001年被聘任为教授,并正式确定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及博士后研究生导师,作为著名髋膝关节疾病的临床和研究学者,樊粤光教授先后前往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越南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深受与会者称道。 现任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骨伤科学专业学科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评审专家、全国中医正骨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医院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结合股骨头坏死分会副主任委员,美国加州针灸学院技术顾问,《新中医》、《中国中医骨伤科学杂志》、《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杂志》、《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正骨》、《中医骨伤》等杂志编委。 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基金课题13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教育部课题2项、卫生部课题1项、国家中管局课题1项,省局级课题6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7篇,其中2篇被国外SCI收录;主编卫生部规划视听教材1部(《中医正骨手法》),出版专著6部(《简明中医临床诊疗常规》、《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常见病证施护指南》、《骨伤科闲方验方》、《现代中成药手册》、《中医骨伤科治法锦囊》)。分别担任“十一五”“十二五”人民卫生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国家高等院校本科规划教材《中医骨伤科学》主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先后培养博士20名,硕士16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中医院院长”、“广东省抗击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突出贡献三等功”、“南粤优秀教师”等荣誉和称号。 专业特长: 1988—1990年公派到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医学院学习,2001年再次到美国学习、交流一个月。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髋、膝关节疾病,特别在股骨头坏死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诊治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全膝置换术和关节镜手术,并进行了深入而前沿的研究。 多年来,樊粤光教授在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领域潜心钻研,将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与现代诊疗手段有机结合治疗髋关节、膝关节疾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尤其在对中老年人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方面,樊粤光教授主张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强调将补肾法与活血化瘀法相结合,他的经验方“关节康”经多年临床验证具有显著疗效。同时,对关节软骨损害明显、症状较重者,他主张在早期用关节镜治疗;有明显关节畸形、症状更重者,则选择手术矫形;特别严重者,进行人工关节置换,经过二十多年的经验积累,目前在此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近年来,樊粤光教授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在小儿股骨头坏死以及各类成人股骨头坏死方面,有深入研究和探讨。对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治疗,他强调应充分发挥中国传统医药学的优势,注重患肢动静结合,收到了较好的疗效,对中晚期的患者,不拘泥于古,大胆尝试,与课题组一道进行了运用髓芯减压、多条血管束植入、同种异体骨支撑术、肌骨、带血管蒂肌骨瓣、人工骨植入、人工关节置换、中药介入等方法治疗各类、各型股骨头坏死患者,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治疗特色的关键点在于准确预测判断各类坏死发展的预后,根据不同的预后特点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尽可能地采用非手术(中医药)→微创手术→保髋手术→人工关节手术,循序渐进地选择其中之一最有利患者长远生存质量的治疗方法。在探索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机理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因此,随着他所在科室的业务量及影响力在全国的不断扩大,1997年该科室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中医髋关节疾病医疗中心”,成为髋关节疾病最有实力的治疗中心之一。 ...详情
  • 黎同明[]

    医生擅长

    鼻炎、咽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肺气肿、顽固性咳嗽、胃痛等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同时擅长于内分泌调理,亚健康状况调理等。 ...详情

    从业经历
    黎同明,男,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会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研室副主任,广州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李可古中医学术流派国家传承基地客座教师,李可古中医学术流派的著名中医临床学家吕英教授的真传弟子。毕业后一直致力于教学、临床及科研工作,对古方名方的配伍规律和临床应用方面有较高学术造诣,学验俱丰。临证时注重调节人体水火,气机升降,中土脾胃。辨证时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准立法切于点,执简驭繁,用药精当独到,屡起沉疴,深受广大患者好评与信赖。 ...详情
  • 蔡群斌[]

    医生擅长

    骨折、软组织损伤、骨不连、骨关节炎 ...详情

    从业经历
    暂无介绍 ...详情
  • 罗颂平[]

    医生擅长

    中西医防治反复自然流产、月经病、不孕症等。 ...详情

    从业经历
    罗颂平教授,女,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妇科学学科带头人,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医妇科学》负责人,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生殖免疫学分会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分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兼妇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学位委员会第三、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广东省政协常委,全国百名杰出女中医师,全国模范教师,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南粤优秀教师。罗颂平是全国著名中医妇科学家罗元恺教授的学术继承人,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自然流产、月经病和不孕症的研究。主持“肾脾虚弱型自然流产的系列研究”获2002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05年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免疫性自然流产与免疫性不孕的中医治疗”获1997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月经周期的调节及其与月相的关系”获198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乙等奖;。参与罗元恺教授经验方“滋肾育胎丸”的研究开发,获199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七年制中医专业中医妇科学课程改革的研究”获2001年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主编国家精品课程主讲教材《中医妇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中医妇科学(案例版)》(科学出版社,2007年)和《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以及《生殖免疫学与内分泌学》、《中医妇科名家医著医案导读》、《罗元恺女科述要》、《罗元恺妇科经验集》等。曾到美国耶鲁大学等学府进行学术研究,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国内外发表论文50多篇。 ...详情
  • 关洁珊[]

    医生擅长

    肿瘤疾病 ...详情

    从业经历
    暂无介绍 ...详情
  • 梁德[]

    医生擅长

    脊柱创伤(脊柱椎体骨折、脱位,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等)、退变(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等)、畸形(青少年脊柱侧弯、老年退变性侧弯、外伤骨折畸形等)、脊柱结核、脊柱肿瘤等疾病的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 ...详情

    从业经历
    梁德,男,汉族,广东阳江人,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专科学术带头人、科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分会委员、广东省中西结合学会脊柱医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脊柱外科分会常务委员腰椎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骨科管理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骨质疏松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医学鉴定专家库成员。曾获广东省优秀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称号、广东省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广州中医药大学"千、百、十"人才培养对象、优秀中青年技术骨干、广州中医药大学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新南方教学教师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受学生欢迎的任课老师"、优秀博士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优秀指导老师。从事骨科(尤其是脊柱)疾病科、教、研30余年,崇尚中西医结合。多次至美国、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际一流脊柱外科中心参观交流及培训学习,引进各种国际先进技术、理念,使专科的诊疗技术理念始终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对脊柱创伤(脊柱椎体骨折、脱位,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等)、退变(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等)、畸形(青少年脊柱侧弯、老年退变性侧弯、外伤骨折畸形等)、脊柱结核、脊柱肿瘤、脊柱感染等疾病的手术和保守治疗有丰富的经验。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他国家级、省级课题14项。发表SCI文章17篇,在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中国骨质疏松杂志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主译及主编专著4本,申请专利10余项。出诊时间:周一下午、周三上午 出诊诊室:周一下午(门诊南楼8楼名医特诊区);周三上午(门诊楼骨科门诊6楼8号诊室脊柱专家门诊);科室电话:020-36591604;个人网页 ...详情
  • 詹淑英[]

    医生擅长

    擅长用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提高疗效的方法治疗儿科各种疾病,特别对小儿发热、疳积、咳喘、肾病等病证的治疗,有满意的疗效。 ...详情

    从业经历
    詹淑英,女,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1970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医疗本科。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医疗、科研、教学工作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突出, 2007年被评为“我心目中的优秀临床带教老师”。擅长用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提高疗效的方法治疗儿科各种疾病,特别对小儿发热、疳积、咳喘、肾病等病证的治疗,有满意的疗效。 ...详情
x

为了让您更好的了解更多的信息,请您点击免费注册 进行注册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