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医院名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中山一院”)始建于1910年,坐落在南海之滨、珠江之畔的南国花城——广州。秉承“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医训精神,中山一院现已发展为一家位于国内一流前列的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百年老院,立院为公。中山一院由广东公医学堂附设公医院发展而来,自创立之初就带有深深的公益烙印。百十年来,数更其名,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精神却赓续不绝。 医院现由院本部、东院和南沙医院组成,托管惠亚医院,入选全国首批、广东省唯一委省共建综合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并联合牵头建设国家神经区域医疗中心,蝉联2018、2019年度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全国第六、华南第一,最新公布的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成绩为A++。 医院专业学科齐全,综合实力雄厚,拥有肾内科等5个国家重点学科,重症医学科等2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为中山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和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前0.5‰做出重要贡献。当前,医院正朝着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国家医学中心”努力奋斗。 仁心仁术,医病医身。作为华南地区疑难重症诊疗中心,医院始终引领医疗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自1965年实施国内首例断趾再植手术以来,医院在医疗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成功开展包括国内首例肾移植手术;世界第八例、中国第一例连体婴分离手术;国内首例第三代试管婴儿;全国首例连头婴分离手术;亚洲首例肝肾联合移植手术、首例多器官移植手术。2017年成功实施世界首例“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引领全球器官移植进入“热移植时代”,并代表中国首次荣获2020年国际质量创新大赛特等奖,近5年医院共开展新技术370项。自主研发国内首台体外反搏装置(1973年)和全球第二、中国首个去细胞神经移植材料“神桥”,打破国外技术与市场垄断,实现“中国智造”。牵头制定中国第一个重症医学指南、第一部《ICU诊疗指引与管理规范》,在全球率先开展脓毒症免疫研究与治疗,严重感染的病死率从35%降低到26%。医院疑难重症诊治能力不断提升,四级手术占比39.4%。 医院紧紧围绕大平台、大团队和大项目,瞄准世界医学发展前沿,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医疗技术创新硕果累累。 医院现有国家人体器官移植和医疗大数据中心等24个省部级以上平台,拥有湾区唯一、国内医疗机构首个无菌动物平台;拥有达芬奇机器人、高端双源CT、3.0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MRI)、医用直线加速器(LA)、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系统(PET-CT)等大批世界先进型号高端医疗设备;拥有世界一流的重症监护病房、体外反博治疗中心、血液净化中心和腹膜透析中心(世界前三、亚太区第一)。世界卫生组织(WHO)康复中心、国际体外反博研究中心、亚太地区无创通气治疗与培训中心等社会医疗组织在此设立;牵头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与课题、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等30项;主办《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华血管外科杂志》《影像医学与介入放射学杂志》《现代临床护理》《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和《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等9个国内知名医学期刊,引领医学科学研究。 涵英哺华,毓仁作圣。医院聚集了一批既有好技术又有好思想的好医生,医者,师也,名医名家育医造才,声教讫于四海,铸就了中山医金字招牌。 1960年代,八大国家一级教授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在此行医执教。其中,著名寄生虫学家陈心陶消灭了血吸虫病,曾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三次接见。八大一级教授之后,医院拥有一大批医学领军人才,包括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3人次,中华医学会现任主委4人,副主委4人,广东省医学会现任主委14人,副主委57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7人;拥有博士生导师293人、硕士生导师567人,拥有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临床教师团队(全国3个入选的临床医学教师团队之一);拥有首位荣获欧洲医学教育联盟Honorary Fellowship奖项的中国专家。 医院现有博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26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28个,为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拥有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28个、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1个、国家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6个、省部级临床诊疗技术培训基地17个、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及香港外科学院培训基地1个。截至目前,医院已为国家培养博士2348名,硕士3921名,培养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生23600余名。 医之大者,为国为民。医院心系援藏、援疆、帮扶基层,在重大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国家队”作用,并为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无私奉献。 在国家卫健委支持下,医院牵头建立覆盖全国250余家医疗机构的全国重症医学专科联盟;建立覆盖29个......[详细]
联系电话

020-87755766,020-87332200

放号时间

医院地址

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58号

医生团队
  • 陈旻湖[]

    医生擅长

    克罗恩病及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与治疗。已经有一千多例的诊治经验,本中心应用国际先进理念,为难治性克罗恩病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提供多学科会诊服务。 ...详情

    从业经历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学科带头人、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副会长,世界胃肠病组织指南委员会委员,亚洲炎症性肠病协会常务理事,亚洲功能性胃肠病与神经胃肠病协会常务理事。中华消化杂志副总编辑,中华炎性肠病杂志副总编辑,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Journal of Esophage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等杂志编委,曾任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副主编。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发表研究文章460多篇,其中SCI收录文章近200篇。主编出版学术著作10部,参加编写10多部。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丁颖科技奖等多项科研成果奖。 曾于2017年,被授予“国之名医”荣誉称号。 ...详情
  • 曾博[]

    医生擅长

    手汗症、气胸、肺癌,食管癌,纵膈肿瘤,重症肌无力,胸部各种其他良性疾病等相关治疗。 ...详情

    从业经历
    暂无介绍 ...详情
  • 吴素华[]

    医生擅长

    房颤/房扑、室性早搏、室上速及室速等的诊治,左心耳封堵;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的诊疗,心脏性猝死预防性治疗;冠心病、心衰、心肌病、晕厥的诊治。 ...详情

    从业经历
    吴素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心血管医学部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心血管内科(CCU)专科 副主任,岭南名医。获中山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曾在世界著名的美国 Cedars-Sinai 心脏中心进行心律失常和冠心病的临床研究。对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病、晕厥等的诊断和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国家首批心律失常介入和冠心病介入资质专家,国家首批心血管专科医师培训导师,国家首批心血管专科医师准入考官。擅长心血管疾病的导管介入治疗(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治疗、起搏器治疗和冠心病的导管介入治疗), 是国内最早接触和使用非接触三维标测治疗室性早搏/室速的专家之一,率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展了房颤冷冻球囊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WATCHMAN)(仅使用 DSA ) 最优组合微创手术。在包括《J Am Coll Cardiol》《PLOS Med》《Circ Arrhythm Electrophysiol》《Heart Rhythm》《Heart》《JAHA》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等专业杂志发表心律失常和冠心病的研究论文几十篇(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及合作者)。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基金多项。主编专业论著-急性冠脉综合征(80万字),参加多篇专业论著的编写。国内几个学会/协会会员/常委/副主任委员,国内几种专业杂志特约审稿人/编委,国外几种杂志特约审稿人,广东省和广州市医学卫生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 1 心律失常(房颤、室早、室上速、室速等)的导管消融治疗和左心耳封堵; 2 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的起搏器治疗和ICD治疗; 3 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等)的导管介入治疗; 4 早期复极,心室颤动和心脏性猝死。 获奖情况 使用三维标测系统进行的临床研究《非接触标测指导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室速或非持续室速的射频消融》曾获国际介入心脏病学会议暨TCT@CIT会议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优秀论文奖。 论著 在包括 《J Am Coll Cardiol》、《PLOS Med》、《Circ Arrhythm Electrophysiol》、《Heart Rhythm》、《Heart》、《JAHA》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等专业杂志发表心律失常和冠心病的研究论文近百篇(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及合作者),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4分的3篇。 科研基金 1. 早期复极人群心脏性猝死的机制与危险分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 早期复极心跳骤停的风险分层,广州市产学研协同创新重大专项。 3. 抗C5单克隆抗体对猪心肌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4. 心肌梗死后室颤的机制和导管消融,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 5. 急性冠脉综合症早期介入与选择性介入治疗对比研究,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 专著 主编:急性冠脉综合征(80万字),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年11月 参编:心血管危重症监护治疗学,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年6月。 临床医生用药大全,广东科技出版社,2000年3月 现代心功能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年1月 ...详情
  • 陈羽[]

    医生擅长

    1、肾错构瘤(血管平滑肌脂肪 瘤)的综合治疗 2、前列腺良性增生 3、严重尿频尿急等下尿路疾病 ...详情

    从业经历
    中山医科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附属医院从事泌尿外科临床和科研工作,对泌尿系统结石、泌尿生殖系肿瘤(肾肿瘤、输尿管肿瘤、膀胱肿瘤、前列腺癌、睾丸肿瘤、阴茎肿瘤)及肾上腺肿瘤,前列腺疾病(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炎)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另外对于男性不育,下尿路疾病(如压力性尿失禁、膀胱过渡活动症等)也有深入的研究。尤其擅长于前列腺电切、膀胱肿瘤电切、输尿管镜、经皮肾镜碎石取石及各种泌尿外科腹腔镜等微创泌尿外科手术。近期在黄埔院区开展男性不育显微手术、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治疗等手术。 研究方向:泌尿系肿瘤、下尿路疾病 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1993年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本科毕业,2001年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硕士毕业,1993年始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工作至今 社会兼职:论著: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安全性评价···《中华泌尿外科杂志》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59例并发症分析···《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专著:参与编写《微创泌尿外科手术学》、《外科临床手册》、《膀胱癌》 ...详情
  • 屈光专科[]

    医生擅长

    屈光 ...详情

    从业经历
    暂无介绍 ...详情
  • 修玲玲[]

    医生擅长

    从事内分泌代谢专业的临床工作三十余年,擅长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对糖尿病及并发症、肥胖症、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垂体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详情

    从业经历
    修玲玲,女,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导师,医学博士,毕业于1982年。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卫生部和广东省科委等的多项科研项目,已发表论文50余篇(SCI期刊及国内核心期刊)。 医疗专长 从事内分泌代谢专业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已近二十年,在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尤其对线粒体糖尿病的诊断及综合防治有深入的研究和临床经验。擅长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肥胖症、垂体等内分泌疾病的治疗。 主要研究方向 ① 2型糖尿病和线粒体糖尿病的分子遗传机理、诊断及综合防治; ② 1型糖尿病的自身免疫发病机理。 论著 1. 伴线粒体基因突变的家族性糖尿病的临床特征,中华医学杂志,1997,6: 418-421 2. 糖尿病におけるミトコンドリア遗传子诊断,Japa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athology,1999,Vol. 47:171 3. 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和抗胰岛细胞抗体在IDDM诊断中的价值,中国免疫学杂志,1998,1:51-53 4. High Frequency of Mutations in Mitochondrial Gene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2000,Vol. 50:94 5. The Impact of Missense Mutation of Ser20Gly in Islet Amyloid Polypeptide Gene on Chinese Diabetes Mellitus,Diabetes Research Clinical Practice,2002,Vol. 5 6:1896. 线粒体基因ND1 / T3394C突变与糖尿病,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2,23(2):111-113 7.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Leptin Gene Variants Codn25 (CAA/CAG),G2548A and Obese subjects in Chinese,Diabetologia,2003,46:Suppl 2:128 8. Interactions of the variants of β3- (Trp64 Arg) adrenergic-receptor and uncoupling protein-2 (Ala55Val) genes on obesity and type 2 diabetes in Chinese, Diabetologia, 2004,47:Suppl 1:136 9. 解偶联蛋白2基因、β3-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联合变异与2型糖尿病及肥胖症的关系,中华医学杂志,2004,5:375-379 10. 钙激活蛋白酶-10基因相关的SNP等位基因频率和单体型频率在汉族人中分布及其与胰岛素敏感性的关系,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3):209-210 ...详情
  • 何裕隆[]

    医生擅长

    胃肠道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尤其擅长食道癌根治术、胃或结肠代食道术、保留幽门的Whipple术、全结肠切除术、消化道重建术等;对普通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普通外科疑难病症的诊治;熟练应用消化道内镜对胃肠道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详情

    从业经历
    何裕隆,男,主任医师,教授,胃肠胰外科主任,中山七院院长,博士导师。 医疗专长: 1.擅长于胃肠道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率先在国内开展超扩大根治术(D4)、Appleby手术和Whipple手术治疗进展期胃癌,以及联合器官簇移植治疗晚期胃肠肿瘤。在胃癌根治术、全直肠系膜切除、低位保留肛门和保护性功能的直肠癌根治术、结肠“J” 型贮袋重建直肠术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经验;2.对于胰腺疾病、腹膜后肿瘤、食道癌、食道良性疾病、结直肠息肉及息肉病等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尤其在食道癌根治术、胃或结肠代食道术、保留幽门的Whipple术、全结肠切除术、消化道重建术等方面在国内属于领先水平;3.对胃肠道间质瘤有丰富的诊治经验,率先开展了国内多中性研究,建立了胃肠道间质瘤资料库;4、普通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普通外科疑难病症的诊治有独到的见解;4.熟练应用腹腔镜及消化道内镜对胃肠道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采用快速康复外科和微创外科的理念,指导临床促进病人康复。 主要研究方向: 1. 胃肠肿瘤的诊治和基础研究 2.肿瘤淋巴结转移机制和防治的研究 3.胃肠道间质瘤基础临床研究 4.遗传性胃肠道疾病的研究 5.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和外科治疗 6.胰腺疾病的诊治与基础研究 科研基金 获国家、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多项;参与211工程、985工程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提高胃癌外科疗效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分别获得2005年度中华医学会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5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直肠癌保功能手术”获得2006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进展期胃癌外科治疗及应用基础研究”获2009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社会兼职 现任亚洲外科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第二届医学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胃肠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广东省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常委,国家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委,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委,广东省科技奖评委,《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主编、《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华普通外科文献》编辑部副主任、Annals of Surgery、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中华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等10余种杂志编委。 获奖情况 1.《胰岛移植》荣获1992年度卫生部三等奖和广东省卫生厅二等奖 2.《提高胃癌疗效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荣获2005年度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直肠癌保功能手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序列研究》荣获2007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4“进展期胃癌外科治疗及应用基础研究”获2009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论著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 1. High expression of PRL-3 can promote growth of gastric cancer and exhibits a poor prognostic impact on patients. Wang Z, Cai SR, He YL, Zhan WH, Chen CQ, Cui J, Wu WH, Wu H, Song W, Zhang CH, Peng JJ, Huang XH. Ann Surg Oncol. 2009 Jan; 16(1):208-19. 2. Elevated PRL-3 expression was more frequently detected in the large primary gastric cancer and exhibits a poor prognostic impact on the patients. Wang Z, Cai SR, He YL, Zhan WH, Zhang CH, Wu H, Peng JJ, Xu JB, Zhang XH, Wang L, Song W. J Cancer Res Clin Oncol. 2009 Aug;135(8):1041-1046 3.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and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mucinous,sigent-r......详情
x

为了让您更好的了解更多的信息,请您点击免费注册 进行注册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