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原北京冶金医院),始建于1964年,2006年7月划转至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7月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是北京市医保定点医院,第三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单位,现为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现有床位431张。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中西医结合脑病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肿瘤科、心血管科、脾胃病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中医全科医学、中医骨伤科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护理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培育项目。 作为国家教育部直属医院,在教育部、北京中医药大学领导的亲切关怀支持下,医院领导班子勇攀高峰、追求卓越、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雄厚的教学、科研实力,坚持“走中西医结合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大医院各项基础建设,从规模、层次、功能、技术服务、环境已提升到三级中西医结合的水平,成为一所以中西医特色为主,以骨伤科、脑病科、中医全科医学等疑难危重症诊治为重点的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 医疗资源充分整合 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医院占地面积2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1504平方米,2010年初医院第一批实行了医保持卡实时结算。2010年6月26日,医院顺利通过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三级医院评审验收,成为北京市京北地区唯一一家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2010年6月第三附属医院制剂中心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正式挂牌成立。现有院内制剂32种。 医院始终致力于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拓展新技术、新业务,突出中西医结合优势,提升参与重大抢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注重中医优势技术推广、健康教育宣传的辐射,认真完成对口支援等社会公益活动,以求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百姓。 以重点专科为龙头 中西医结合诊疗优势凸显 中西医结合脑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尤其是中风病、头痛、痴呆、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的诊治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学科带头人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名中医、国内知名神经内科专家、博士生导师唐启盛教授。脑病科还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为“全国中医特色护理优秀科室”。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在各种创伤、骨折的治疗、颈椎病、骨质疏松症、腰椎骨关节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髋骨关节炎、微创手术、足拇外翻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在国内外享有声誉。学科带头人是王庆甫教授。其中骨质疏松症门诊是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骨质疏松症诊疗技术协作基地。 医院设有23个临床科室,8个临床辅助科室,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个名老中医工作室,开设多个中西医结合特色专病专科。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病、骨伤疾病、肿瘤、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慢性老年性疾病、男科疾病、皮肤疾病、妇科病等领域具有较高的诊治水平,多个优势病种的疗效已达到国内的先进水平,打造了一支业务精湛、团结创新、乐于奉献的团队。医院实行全年无假日门诊,每周六、日均有中西医专家出诊。 多层次引进培养中医人才 打造中西医结合平台 全院在岗职工639人,其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67人,硕、博士146人,副高以上职称83人,拥有一支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专业技术骨干队伍。拥有2位国家级项目学科带头人,有入选"全国中青年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等国家级人才培养项目。成为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的常务副理事单位,具备教师资格教师128名,博士研究生导师8名,硕士研究生导师37名,在职教师中正高职称占16%,副高职称占41%,已初步形成了以博导、硕导为学科带头人的教师队伍。 院长唐启盛教授研究的成果《抑郁症中医症候规律的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承担着大学针灸学院、国际学院、临床教学任务。接收了国际、国内研究生、大学学生的见习任务。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临床教学医院。 教学科研比翼双齐飞 科研屡结硕果再攀新高 中医全科医学和中医骨伤科学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目前正在以中医骨伤科学为龙头,建设包括中医外科、乳腺科、肛肠科、妇科等中医特色外科学科群,以全科医学为龙头,建设中医、中西医结合内科、外科、肿瘤、社区医学等特色学科群,真正形成优势学科。目前,承担开展了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项目、科技部“十一五”支撑奖项目、首都医学发展基金项目、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教学管理不断加强,教学设施进一步完善。建立了临床技能训练中心。开展了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师承教学工作。完成了本科生及研究生的临床实习和见习教学及中医护理基础理论教学任务。 国际交流日益增加 中医文化共谱辉煌 医院的对...
预约挂号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以下简称东方医院)于1999年12月12日正式开业,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管单位、三级甲等中医医院、首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首批国家卫健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北京市医疗保险定点医院。东方医院学科门类齐全,重点专科林立,综合救治能力强,中西医并重,致力于疑难危重疾病的救治,致力于健康中国建设,致力于中医药国际化的推广,致力于建设医教研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化学院型医院。<br><br> 东方医院现为一院三区:方庄院区、二七院区(西院区)、经开区院区(南院区),编制床位1377张。截至2020年底,有在岗职工1628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17人,博士生导师31人,硕士生导师11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首都国医名师4人,国家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9人,北京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9人。<br><br> 东方医院现有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重点专科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项目14个、国家中医区域诊疗中心2个、北京市中医特色诊疗中心9个、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5个。东方医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与考官培训基地、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基地。东方医院发挥当代诊疗技术与传统中医理论相结合的优势,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妇科疾病、儿科疾病、中医外科疾病、周围血管病、乳腺疾病、泌尿男科疾病、肛肠疾病、皮肤病、骨科疾病、眼科疾病、耳鼻喉科疾病、肾病、内分泌疾病、风湿免疫病等专科疾病方面形成自身鲜明特色。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诊疗模式创新试点单位,综合救治能力、综合急救能力和东方诊疗特色受到国际国内认可。<br><br> 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具备完善的教学专业设置和层次结构,涵盖五年制、“5+3”长学制 、留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师承教育,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专门人才,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学实践基地,北京市中医局临床技能实训基地,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和考官培训基地。学院设有中医内科专业、中医外科专业、中医妇科专业、中医儿科专业、针灸推拿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等11个研究生招生专业,建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共设内、外、妇、儿等19个临床教研室,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皮科学、中医肿瘤学、中医老年医学临床学系主任委员单位,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的常务理事单位等。目前,学院承担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五年制、卓越中医学(5+3)和北京中医药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医--生物双学位”项目班临床课课堂授课、见实习以及研究生教学等任务,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护理学院、管理学院、人文学院重要的实践教学基地。<br><br> 东方医院先后开展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973”计划课题等在内的共1234项科学研究,其中主持国家级课题130多项,省部级课题230多项,获各级科技成果奖70多项。现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细胞分子技术三级实验室,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东方医院中医学是国家教育部重点二级学科,其中包括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五官科学6个重点三级学科。同时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9个: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妇科学、中医脑病学、中医痹病学、中医儿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肛肠病学、中医周围血管病学。医院建立了国家级北京韦氏眼科流派传承工作室,设立了国家级名医王沛教授、刘弼臣教授、周平安教授、陈淑长教授、庞鹤教授、金哲教授、刘大新教授、王素梅教授、韦企平教授名医传承工作室和北京市“薪火工程”名老中医杨甲三教授、刘弼臣教授、王永炎院士、韦玉英教授、王沛教授、周平安教授、廖家桢学术传承研究及工作室站。<br><br><br> 医院建有现代化手术室、急诊EICU、内镜中心、肿瘤治疗中心、核医学科、治未病中心以及功能康复等设施,并拥有先进的诊断手段,配备如CT、核磁、DSA等大型医疗设备。<br><br> 东方医院以服务人民健康为己任,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以“博极医源,仁者爱人”为核心价值观,以“大医精诚、救死扶伤、患者至上”为宗旨,以“精益求精、诚信为本、弘扬国粹、传承创新”为院训,立足东方,面向世界,服务人民,建设祖国。东方人将致力于健康中国,梦圆东方的宏伟愿景,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预约挂号
-
京基御景社康(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
暂无介绍
预约挂号
-
北京中医药大学坪山国医堂中医门诊部
北京中医药大学坪山国医堂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与深圳市坪山区政府联合主办的一家公立医疗机构,是深圳市医保定点单位,同时也是深圳市名中医诊疗中心。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优质的专家及医疗资源,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全国唯一的教育部直属中医药大学,也是唯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是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是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坪山国医堂是由坪山区政府引进北京中医药大学优质的医疗资源,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学科研技术力量,为坪山区人民提供“简、便、效、廉”的中医药服务,在满足坪山,深圳医疗需求的同时,面向粤港澳地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坪山国医堂的引入,是坪山区政府加速医疗配置,完善东部医疗特色中心,加快高端医疗资源集聚,推动深圳东部医疗中心建设的一大成果。 北京中医药大学坪山国医堂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与深圳市坪山区政府联合主办的一家公立医疗机构,是深圳市医保定点单位,同时也是深圳市名中医诊疗中心。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优质的专家及医疗资源,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预约挂号
-
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技师学院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技师学院社康中心是龙岗区首个公立医院社康中心进高校的社康中心,坐落于深圳技师学院东门口,建筑面积近800㎡;按照标准化社康中心设计,设有全科诊室、心理咨询室、健康教育室、中医诊室、理疗康复室、功能检查室(心电图、B超)、检验室、注射室、抢救室、中西医综合药房等。 配备有除颤仪、心电监护仪、吸痰机等先进抢救设备,以及心电图机、电动牵引床、全科诊疗仪等常规诊疗所需设备。目前有医护人员8名,其中全科医师5名,全科护士3名;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另开设有专家工作室,邀请专家定期坐诊。 服务对象以技师学院师生为依托,辐射周边社区居民,能满足广大师生以及社区居民不同层次的健康需求。本社康中心本着“心系百姓,守护健康”的服务理念竭诚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便利、快捷、高效、温馨的社区健康服务,同时着力构建分级医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打造一条“病有所医”的健康之路。
预约挂号
-
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西门分院)
分院现设有内科、儿科、骨伤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眼科、皮肤科、针推科、乳腺科、外科、妇科、骨伤科等门诊,综合内科及内分泌科病区,配备放射科、功能检查科、化验室等辅助科室。 开设内分泌科专病门诊、名老中医传承门诊、中医经典门诊等特色诊室,配置肌电图室、糖尿病研究室、健康宣教室、中医综合治疗室等诊疗单元。中医特色突出,可开展针刺、艾灸、拔罐、耳穴压丸、穴位贴敷、中药热奄包、中药膏摩等治疗。 <img alt="" src="http://www.fszyy.com/wp-content/uploads/2021/02/d62626a54584ea7.jpg" style="height:1200px; width:1860px">
预约挂号
-
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杏花分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杏花分院成立于2002年,2017年分院经过搬迁新址、装修、试营业,新分院于2017年12月8日正式开业至今。 杏花分院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现有医生13人,康复医师2人,护士6人,导医1人,办公室人员1人。人员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4人。 分院设有中医科、针灸推拿科、糖尿病科、心内科、妇科、男科、皮肤科等科室及输液室、化验室、超声心电图室,中西成药及草药、免煎颗粒药房。为方便燕山百姓就医,杏花分院积极邀请总院各科专家来分院出诊,设置肿瘤科、肺部科、脾胃科、肾病科、中医全科专家门诊。 分院突出中医特色,加强中医非药物治疗,特设针灸推拿科。一楼开设独立推拿艾灸诊室,方便患者就医。现有针灸推拿医生7人,护士2人,可开展针刺、艾灸、拔罐、康复治疗、推拿按摩、牵引、药物离子导入等多项治疗。针灸科还开设夜间门诊,方便上班族治疗。分院自制失眠贴、便秘贴、咽炎贴等十余种穴位贴敷及热奄包,效果明显,受到广大患者喜爱和好评。 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杏花分院全体医护人员,将竭诚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地址:房山区燕山迎风南路甲6号。 电话:69335383 <img alt="" src="http://www.fszyy.com/wp-content/uploads/2021/02/a87ff679a2f3e71.jpg" style="height:1079px; width:719px">
预约挂号
-
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东岭分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东岭分院成立于2010年6月,为医保定点单位,位于燕山办事处东北角的东风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现有专业医护人员29人。设有内科、外科、针推科、康复科、彩超室、医学检验科、放射科、中医综合治疗室。每日有中医内科专家坐诊,并有内科住院病区26张床位。 中医综合治疗室配备专业医护人员,可开展:拔火罐、走罐、刮痧、针刺、灸法、耳穴压丸、穴位贴敷、中药配方外敷、泡洗和灌肠、小儿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均在医保报销范围内。 康复科拥有先进康复理疗设备,可对中风偏瘫、颈腰椎病、肩周炎、腰腿关节痛等疾病进行针对性治疗,均在医保报销范围内。 内科住院病区主要以老年病为主,常见病有缺血性中风、消渴、卒心痛、眩晕、肺胀、咳嗽、风温肺热病等,结合中医治疗室开展中医适宜技术、辨证分型合理使用等方法,效果显著。 <img alt="" src="http://www.fszyy.com/wp-content/uploads/2021/02/d0a8073060c7288.jpg" style="height:1093px; width:1759px">
预约挂号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经开区院区
东方医院筹建于1986年,于1999年12月12日正式开业,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管单位,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建设单位,是一所特色明显、功能齐全、设备先进,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健康咨询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是教育部211工程建设的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北京市医疗保险定点医院。2011年6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正式接收北京二七机车厂医院,命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西院区(二七院区)。2015年5月25日东方医院正式签约大兴南院区,命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南院区。医院现为一院三区:即东方医院方庄院区、东方医院二七院区(二七院区)、东方医院南院区。总占地面积5.6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45万平方米。 东方医院目前编制床位为1175张,其中:方庄院区开放编制800张(目前实际开放730张);二七院区编制床位375张,将逐渐开放;南院区正在建设中。目前东方医院日均门诊量达到7500多人次。设有临床、医技科室38个。医院技术力量雄厚,诊疗方法是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医院现有高级职称204名;有博士生导师28名、硕士生导师60名;4名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8名专家被国家确定为师承制教育导师;9名专家被确定为北京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另外还有一大批中青年学科、专科带头人。 东方医院现有国家卫计委临床重点专科中医建设项目6个,分别是脑病科、心血管科、妇科、肺病科、脾胃病科、护理学,同时是卫生部国家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项目14个,分别是脑病科、周围血管科、肾病科、心血管科、妇科、眼科、肺病科、脾胃病科、儿科、皮肤科、耳鼻喉科、肿瘤科、护理学、预防保健科(治未病中心);有北京市中医特色诊疗中心8个,分别是呼吸病中医特色诊疗中心、脑病中医特色诊疗中心、儿科中医特色诊疗中心、推拿科中医特色诊疗中心、肛肠科中医特色诊疗中心、耳鼻喉科中医特色诊疗中心、妇科中医特色诊疗中心、治未病中心,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5个,分别是针灸科、骨科、内分泌科、急诊科、临床药学;拥有医师培训基地2个,分别是北京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北京市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另有北京市中医病案质控中心、北京市中医技术质控中心落户该院。 东方医院重视发展中医,特色鲜明,优势明显。以近百种中医特色治疗方法为主,辅之以现代化诊疗手段,在治疗各种常见病、疑难病等方面,均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疗效。为广大患者提供了及时有效、安全便捷、周到热情、价格合理、技术精湛的医疗服务。 开院至今医院开展了包括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攻关(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教育部课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北京市课题等在内的共854项科学研究,其中主持国家级课题85项,省部级课题171项,获各级科技成果奖61项。现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细胞分子技术三级实验室,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并涵盖了15个新药临床试验专业。医院目前承担着国家教育部“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脉管病专业委员会、全国中医性学专业委员会及北京市等多个学术团体的主任委员或托管单位。北京市“薪火工程”名老中医杨甲三教授、刘弼臣教授、王永炎院士、韦玉英教授、王沛教授、周平安教授、廖家桢学术传承研究及工作室站的建设单位设在东方医院。目前,该院中医学是国家教育部重点二级学科,其中包括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五官科学6个重点三级学科。“十一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该院为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妇科学建设单位,“十二五”期间新增中医脑病学、中医痹病学、中医儿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肛肠病学、中医周围血管病学7个重点学科。2012年该院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准研究推广基地,包括呼吸热病、耳鼻咽喉病、心血管病、脾胃病、风湿病、肿瘤、妇科等22个专业。 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专门人才。学院现设有中医内科专业、中医外科专业、中医妇科专业、中医儿科专业、针灸推拿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等11个研究生招生专业,建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共设内、外、妇、儿等19个临床教研室,拥有医疗教学床位730张,是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的常务理事单位等。目前,医院承担有该校五年制、七年制中医临床科研方向班、七年制中西医结合方向班和北京中医药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医--生物双学位项目班临床课课堂授课、见实习、研究生教学等任务。 医院装备100万以上的...
预约挂号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西院区(二七院区)
东方医院筹建于1986年,于1999年12月12日正式开业,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管单位,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建设单位,是一所特色明显、功能齐全、设备先进,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健康咨询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是教育部211工程建设的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北京市医疗保险定点医院。2011年6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正式接收北京二七机车厂医院,命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西院区(二七院区)。2015年5月25日东方医院正式签约大兴南院区,命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南院区。医院现为一院三区:即东方医院方庄院区、东方医院二七院区(二七院区)、东方医院南院区。总占地面积5.6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45万平方米。 东方医院目前编制床位为1175张,其中:方庄院区开放编制800张(目前实际开放730张);二七院区编制床位375张,将逐渐开放;南院区正在建设中。目前东方医院日均门诊量达到7500多人次。设有临床、医技科室38个。医院技术力量雄厚,诊疗方法是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医院现有高级职称204名;有博士生导师28名、硕士生导师60名;4名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8名专家被国家确定为师承制教育导师;9名专家被确定为北京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另外还有一大批中青年学科、专科带头人。 东方医院现有国家卫计委临床重点专科中医建设项目6个,分别是脑病科、心血管科、妇科、肺病科、脾胃病科、护理学,同时是卫生部国家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项目14个,分别是脑病科、周围血管科、肾病科、心血管科、妇科、眼科、肺病科、脾胃病科、儿科、皮肤科、耳鼻喉科、肿瘤科、护理学、预防保健科(治未病中心);有北京市中医特色诊疗中心8个,分别是呼吸病中医特色诊疗中心、脑病中医特色诊疗中心、儿科中医特色诊疗中心、推拿科中医特色诊疗中心、肛肠科中医特色诊疗中心、耳鼻喉科中医特色诊疗中心、妇科中医特色诊疗中心、治未病中心,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5个,分别是针灸科、骨科、内分泌科、急诊科、临床药学;拥有医师培训基地2个,分别是北京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北京市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另有北京市中医病案质控中心、北京市中医技术质控中心落户该院。 东方医院重视发展中医,特色鲜明,优势明显。以近百种中医特色治疗方法为主,辅之以现代化诊疗手段,在治疗各种常见病、疑难病等方面,均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疗效。为广大患者提供了及时有效、安全便捷、周到热情、价格合理、技术精湛的医疗服务。 开院至今医院开展了包括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攻关(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教育部课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北京市课题等在内的共854项科学研究,其中主持国家级课题85项,省部级课题171项,获各级科技成果奖61项。现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细胞分子技术三级实验室,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并涵盖了15个新药临床试验专业。医院目前承担着国家教育部“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脉管病专业委员会、全国中医性学专业委员会及北京市等多个学术团体的主任委员或托管单位。北京市“薪火工程”名老中医杨甲三教授、刘弼臣教授、王永炎院士、韦玉英教授、王沛教授、周平安教授、廖家桢学术传承研究及工作室站的建设单位设在东方医院。目前,该院中医学是国家教育部重点二级学科,其中包括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五官科学6个重点三级学科。“十一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该院为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妇科学建设单位,“十二五”期间新增中医脑病学、中医痹病学、中医儿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肛肠病学、中医周围血管病学7个重点学科。2012年该院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准研究推广基地,包括呼吸热病、耳鼻咽喉病、心血管病、脾胃病、风湿病、肿瘤、妇科等22个专业。 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专门人才。学院现设有中医内科专业、中医外科专业、中医妇科专业、中医儿科专业、针灸推拿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等11个研究生招生专业,建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共设内、外、妇、儿等19个临床教研室,拥有医疗教学床位730张,是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的常务理事单位等。目前,医院承担有该校五年制、七年制中医临床科研方向班、七年制中西医结合方向班和北京中医药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医--生物双学位项目班临床课课堂授课、见实习、研究生教学等任务。 医院装备100万以上的...
预约挂号
-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门诊部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门诊部创办于1984年,位于北三环和平东桥北京中医药大学南门东侧,是学校的医疗、教学及科研基地,是整合大学及三所附属医院600余知名专家的纽带,长期出诊专家近150名,博士生导师41名,90%以上均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以上职称,是我校是对外弘扬和展示博大精深中医药文化的窗口。
预约挂号
-
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
深圳市龙岗区中医院是龙岗区委、区政府根据《深圳市卫生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结合区域卫生规划需求,投资兴建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社区服务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公立中医院。 医院位于深圳市龙岗区体育新城内,紧邻深圳市龙岗区大运中心,占地面积57293.64㎡,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由门诊楼、急诊楼、医技楼、住院楼、行政楼等建筑物簇拥而成。龙岗区中医院规划设置病床500张,在医院科室设置方面,根据区域人口健康情况综合论证共设立了骨伤科、肛肠科、针灸科、推拿科、皮肤科、妇科、儿科等十余个中医科室。医院医疗技术力量以在全国范围内引进的在相关专业有较大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为主,本科学历占60%,硕士研究生学历占15%,博士研究生学历占5%。 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中医优势,实施科技兴院、人才强院、依德治院的基本战略,继承和发扬国医精髓,不断强化医院管理,推进“名院、名科、名医”工程,力争把医院建设成中医氛围浓厚、专科特色鲜明、保障能力完善、文化内涵丰富、国内一流的综合性中医院,为中医药的发展再添一笔浓郁的色彩。 作为龙岗区内唯一一家中医院,受到了政府及各界的高度重视,门诊已于2012年12月28日正式试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面体贴的中医药治疗、保健、预防、养生等一条龙的优质服务。
预约挂号
-
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三级甲等
深圳市龙岗区中医院是龙岗区委、区政府根据《深圳市卫生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结合区域卫生规划需求,投资兴建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社区服务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公立中医院。 医院位于深圳市龙岗区体育新城内,紧邻深圳市龙岗区大运中心,占地面积57293.64㎡,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由门诊楼、急诊楼、医技楼、住院楼、行政楼等建筑物簇拥而成。龙岗区中医院规划设置病床500张,在医院科室设置方面,根据区域人口健康情况综合论证共设立了骨伤科、肛肠科、针灸科、推拿科、皮肤科、妇科、儿科等十余个中医科室。医院医疗技术力量以在全国范围内引进的在相关专业有较大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为主,本科学历占60%,硕士研究生学历占15%,博士研究生学历占5%。 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中医优势,实施科技兴院、人才强院、依德治院的基本战略,继承和发扬国医精髓,不断强化医院管理,推进“名院、名科、名医”工程,力争把医院建设成中医氛围浓厚、专科特色鲜明、保障能力完善、文化内涵丰富、国内一流的综合性中医院,为中医药的发展再添一笔浓郁的色彩。 作为龙岗区内唯一一家中医院,受到了政府及各界的高度重视,门诊已于2012年12月28日正式试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面体贴的中医药治疗、保健、预防、养生等一条龙的优质服务。
预约挂号
-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冶金医院)三级甲等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原北京冶金医院),始建于1964年,2006年7月划转至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7月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是北京市医保定点医院,第三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单位,现为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现有床位431张。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中西医结合脑病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肿瘤科、心血管科、脾胃病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中医全科医学、中医骨伤科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护理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培育项目。 作为国家教育部直属医院,在教育部、北京中医药大学领导的亲切关怀支持下,医院领导班子勇攀高峰、追求卓越、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雄厚的教学、科研实力,坚持“走中西医结合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大医院各项基础建设,从规模、层次、功能、技术服务、环境已提升到三级中西医结合的水平,成为一所以中西医特色为主,以骨伤科、脑病科、中医全科医学等疑难危重症诊治为重点的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 医疗资源充分整合 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医院占地面积2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1504平方米,2010年初医院第一批实行了医保持卡实时结算。2010年6月26日,医院顺利通过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三级医院评审验收,成为北京市京北地区唯一一家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2010年6月第三附属医院制剂中心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正式挂牌成立。现有院内制剂32种。 医院始终致力于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拓展新技术、新业务,突出中西医结合优势,提升参与重大抢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注重中医优势技术推广、健康教育宣传的辐射,认真完成对口支援等社会公益活动,以求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百姓。 以重点专科为龙头 中西医结合诊疗优势凸显 中西医结合脑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尤其是中风病、头痛、痴呆、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的诊治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学科带头人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名中医、国内知名神经内科专家、博士生导师唐启盛教授。脑病科还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为“全国中医特色护理优秀科室”。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在各种创伤、骨折的治疗、颈椎病、骨质疏松症、腰椎骨关节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髋骨关节炎、微创手术、足拇外翻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在国内外享有声誉。学科带头人是王庆甫教授。其中骨质疏松症门诊是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骨质疏松症诊疗技术协作基地。 医院设有23个临床科室,8个临床辅助科室,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个名老中医工作室,开设多个中西医结合特色专病专科。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病、骨伤疾病、肿瘤、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慢性老年性疾病、男科疾病、皮肤疾病、妇科病等领域具有较高的诊治水平,多个优势病种的疗效已达到国内的先进水平,打造了一支业务精湛、团结创新、乐于奉献的团队。医院实行全年无假日门诊,每周六、日均有中西医专家出诊。 多层次引进培养中医人才 打造中西医结合平台 全院在岗职工639人,其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67人,硕、博士146人,副高以上职称83人,拥有一支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专业技术骨干队伍。拥有2位国家级项目学科带头人,有入选"全国中青年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等国家级人才培养项目。成为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的常务副理事单位,具备教师资格教师128名,博士研究生导师8名,硕士研究生导师37名,在职教师中正高职称占16%,副高职称占41%,已初步形成了以博导、硕导为学科带头人的教师队伍。 院长唐启盛教授研究的成果《抑郁症中医症候规律的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承担着大学针灸学院、国际学院、临床教学任务。接收了国际、国内研究生、大学学生的见习任务。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临床教学医院。 教学科研比翼双齐飞 科研屡结硕果再攀新高 中医全科医学和中医骨伤科学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目前正在以中医骨伤科学为龙头,建设包括中医外科、乳腺科、肛肠科、妇科等中医特色外科学科群,以全科医学为龙头,建设中医、中西医结合内科、外科、肿瘤、社区医学等特色学科群,真正形成优势学科。目前,承担开展了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项目、科技部“十一五”支撑奖项目、首都医学发展基金项目、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教学管理不断加强,教学设施进一步完善。建立了临床技能训练中心。开展了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师承教学工作。完成了本科生及研究生的临床实习和见习教学及中医护理基础理论教学任务。 国际交流日益增加 中医文化共谱辉煌 医院的对外交流
预约挂号
-
北京中医医院延庆医院(北京市延庆区中医医院)二级
延庆县中医医院组建于1994年12月,座落在美丽的塞外延庆。占地面积13500平方米,历经10多年的建设,目前总建筑面积11264平方米,包括门诊楼、住院楼、老年保健综合楼三个主体结构,是一所突出中医特色,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县级医疗机构,2005年被定为我县老年护理保健院,同年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分院正式揭牌。2013年经市中医管理局专家组评审定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是所有公费医疗、参保人员的定点医疗机构。医院现有在职职工325人,专业技术人员278人,其中高级职称34人,中级职称116人,编制床位100张,实际开放床位120张,日门诊量1400人次左右,年出院病人3000多人次。医院设有急诊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肤科、老年病科、脑病科、骨伤科、预防保健科、治未病科、放射科、检验科、超声科、药剂科、手术室、供应室等19个临床医技科室,设立办公室、政工科、财务科、医务科、科教科、护理部、医保科、总务科、信息科等8个行政科室。医院坚持科教兴院战略,拥有多排螺旋C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先进的体外冲击波碎石机两台、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大型X光诊断仪、脑电脑地形图分析诊断仪、经颅多普勒诊断仪、多参数心电监护仪、动态心电监护系统、腹腔镜、宫腔镜、电子胃镜、耳鼻喉科内窥镜诊疗系统、电测听系统、红外乳腺检查工作站、数码电子阴道镜等先进的诊疗仪器设备。在完成大量医疗任务的同时还担负着城区及部分乡村52930人的预防保健任务,承担多家医学院校的临床教学任务。医院连续多年被评为我县卫生系统先进单位并荣获卫生系统人才建设奖,2003年被评为抗击“非典”先进单位,2004年荣获县“精神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同年医院药剂科被评为五星级药房。2008年荣获“市平安医院”荣誉称号。2010年党总支被中共延庆县卫生局党委评为“2010年度卫生系统党建工作先进党总支”。2013年被延庆县卫生局评为2012年度绩效考核先进单位。立足十二五展望十三五,中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目标,为创建人民满意中医示范医院而努力。
预约挂号
-
北京中医药大学天通苑医院(天通苑医院)一级医院
天通苑医院,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所属的中医结合医院,融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对外学术窗口,荟萃了本校众多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教授,如:王玉川、颜振华、程士德、孔光一、聂惠民、王庆国、王琦、刘燕池、孙淑凡、魏雅君、杨俊明、裴永清、彭建中、韩平、李学武等,也有年富力强的博士、硕士中青年专家:骆斌、王旭、刘宝华、贾海骅、刘艳骄、王桐平、李峰、王璞、严季澜、郭霞珍、朱明等。他们临床诊治疑难重症具有独道之处,疗效显著,深爱国内外患者好评。 天通苑医院,以中西医结合疗法为主导。该院集中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有关方面的专家重点设立和建设:肾病专科、脑病专科、肝胆病、心血管病、肿瘤科、胃病、糖尿病、男科、妇科生殖系统疾病研究等。并设有口腔科、皮肤科、耳鼻喉科及疑难病会诊中心。同时作为社区医疗保健中心,还兼顾一些常见疾病的防治工作,为社区提供日常医疗保健服务。 天通苑医院拥有一批资历高深、学识广博,经验丰富的中西医专家,为了充分发挥中医药诊治慢性疑难杂症的优势并采取专家会诊制,对心脑血管、内分泌、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等系统疑难病及肿痛等进行综合会诊制,以发挥专家群体的优势,从而确定最佳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 天通苑医院,为更好的服务广大患者,建设一个具有显著中医特色,中西医结合的医院,先后引进了彩色超声波机,血透视机、纤维胃镜、全自动系列生化分析仪、多功能前列腺治疗仪、精子质量自动分析系统、全自动气血分析仪、多功能微波治疗仪、妇科超导光治疗仪、动态心电分析系统、多参数彩色心电监护、输卵通液治疗仪等等。为临床、科研、教学提供有力的基础。 天通苑医院系非营利性医院,药价执行北京市平价药价。使用计算机管理,为适应卫生事业改革的大趋势,适应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及医疗机构配套改革的需要,我们将致力于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整体水平突出专科特色,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努力使医院充分发挥医疗、科研、教学三大功能,以提高医疗质量,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服务。
预约挂号
-
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三级甲等
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坐落于龙乡圣地房山区,毗邻世界文化遗产——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医院成立于1982年3月15日,于2018年6月8日正式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六临床医学院,是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全国文明单位、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医院编制床位800张,现有职工1411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4人,博士14人,硕士125人,高级职称108人,设有一个总院、四个分院、一个中医康复医院、一个红色流动医院和一个紧密型医联体。医院年诊疗人次超过90万,入选2019届艾力彼中国医院竞争力中医医院100强。 医院中医特色突出,中西医并重,服务能力快速提升。设有临床医技科室43个。其中脾胃病科、肺病科、脑病科、内分泌科、结石病专病、糖尿病专病入选市级重点专科专病,脾胃病科经过层层遴选成功牵头成立北京中医药大学首批专科(专病)中西医结合胰腺炎专病联盟。拥有先进的磁共振成像系统、64排螺旋CT机、四维彩色超声诊断仪、超高清腹腔镜系统等大型医疗设备。 医院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积淀,形成了一支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患者爱戴的医护队伍。名老中医鸿儒硕学、领衔担纲,中青年骨干经验丰富、能力突出。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首都国医名师”韩臣子,国医大师唐祖宣,国家级名老中医张炳厚、许心如、巫君玉、申春悌、杜怀棠、刘大新、李曰庆、金明,首都国医名师王惠英、李乃卿,河南邵氏针灸流派传承工作室邵素菊,基层名老中医袁涛、穆希权、韩丽霞建立了各级传承工作室及分站,薪火相传、服务患者。中青年医师不断锐意进取,现有市级中青年名医1人、”百千万人才”3人、“仲景国医传人”2人。 医院教学科研工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荣获“北京市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规培三优教学团队”;承担北中医整班制课堂授课、见实习教学任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接收北京中医药大学“丹心计划”学生15名。202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2项,北京市自然基金项目等市级项目8项,近两年发表SCI论文18篇。 医院始终把公益放在首位。在新冠疫情爆发的危难时刻,医院责无旁贷承担了房山区中医防控指导任务,因工作业绩突出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抗疫先进集体”;将“北京名中医身边工程、春苗培育计划、区级专家工作室、基层适宜技术培训”创新性的融合,形成了“四位一体”的基层中医药建设“房山模式”;创建“红色流动医院”党建品牌,十四年如一日坚持为边远山区、困难群众送医送药。同时,对口支援、协同发展新疆和田、湖北巴东、河北高碑店、内蒙古察右中旗等多家医院,并技术支持多家乡村卫生室,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发展。 在北京市各级政府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大力支持下,毗邻北京中医药大学主校区的新院区已开工建设,医院将抓住机遇,秉承“弘扬中医国粹,造福人类健康”的办院宗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向着“建设经典与现代相结合、医教研全面发展,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中医医院”的宏伟目标奋进。
预约挂号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三级甲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区(原北京市通州区中医医院)坐落于北京的东大门,始建于1982年,2010年6月,正式迁入通州区翠屏西路116号新址。2011年8月,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成功合作,医院正式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区。经过30余年发展,东直门医院东区现已成为职工800余人,病床近400张,床位使用率达到95%以上,年门诊量超80万人次,年收入近4亿元的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四位一体的全民所有制三级甲等综合中医医院。医院占地面积102亩,专业设备800余台(件),万元以上设备近300台(件),固定资产1.2亿元。其中包括核磁共振、64排高分辨螺旋CT、大型成套数字化X线机组、数字胃肠造影、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气分析仪和先进的重症监护仪等高精尖设备。医院技术力量雄厚,目前拥有专业技术人员721人,高级职称77人,中级职称163人,研究生127人,博士生21人。科室齐全,设心病科、脑病科、肺病科、康复科、内分泌科、脾胃病科、外科、妇科、肛肠科、骨伤科等二十余个科室。新增开设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ICU(IntensiveCareUni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等科室。医院高度重视专科建设,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审评通过的重点专科3个,分别为脑病科、肺病科、心病科;北京特色专科为针灸推拿科;区级重点专科3个,为康复科、内分泌科、针灸推拿科。骨伤科获得北京市中医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医院还成立了“名医工作室”,遴选9名中青年中医师作为医院学科带头人,并确定学术继承人。脑病科拥有住院床位110张,201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定为“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科室,具备完善的脑病诊疗方案。针对脑病患者的肢障残疾,康复科应用中医康复手法,结合现代康复理论,开展了语言功能训练,创建了针对卒中后肢体瘫痪康复的“脑功能再建法”,临床疗效明确,降低了脑病患者的致残率,获得通州区科技进步奖。针灸推拿科共拥有治疗床70张,开展中医治疗项目达数十种,对面瘫、腰痛、失眠、小儿疳积、肥胖症等有独到疗效,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单位;内分泌科承担着多项北京市市级科研课题;预防保健科积极开展中医体质辨识,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急诊科配备了技术力量强大的医护团队,能够满足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需要。抢救室设有中央给氧系统,呼吸机、除颤仪,多功能监护仪、洗胃机等,为抢救患者提供了完备的硬件设施。于2015年3月开设急诊病房,每张床位均配有多功能监护与救治设备。建立了重症患者抢救和手术的绿色通道,能救治各种昏迷、休克、中毒,COPD、开放性骨折、重创后肝脾破裂、误吞物品、消化道大出血等各类疾病。骨伤科开展各种脊柱、关节及创伤的复杂性手术和微创手术。肛肠科拥有国内外先进的治疗技术如铜离子治疗、PPH(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全电脑肛肠综合治疗仪等,普遍开展痔、瘘、脓肿、肛裂、息肉、直肠癌、结肠癌等常见病及疑难病的诊治。外科可规范完成各类大中型手术,诸如开腹及腔镜胃癌根治术、开腹及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乳腺癌根治术等。脾胃病科开展无痛胃肠镜,胃镜下急取异物、切除息肉、早期肿瘤、镜下止血等,技术成熟。病理科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疾病诊断指标。血透室目前是通州区最大的透析中心,可同时容纳50余名透析患者进行治疗;手术室具有6个层流洁净手术室,可满足不同的手术需求,为手术科室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目前,医院的导管室已正式启用,ICU、CCU也均设立病房。医院将在一期建设的基础上,实施二期建设,包括病房楼、中医国际医疗部,科研、教学及行政办公楼和附属楼等。已于2012年底开工,规划病床数达1200张,停车泊位1500辆,总面积达15万平米左右,职工人数达2500人左右,日接待门诊量达10000人次。总体设计以患者为中心,既现代化又人性化,能够承载高水平的医疗、科研、教学体系,打造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塑造中医药核心品牌,把医院建设成为传统中医适宜技术与先进西医诊疗相结合的中医行业名列前茅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运河古渡植杏林,燃灯塔下赠青囊。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这座拔地而起、卓然矗立的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将以开放的胸襟和浓郁的人文气息成为一座标志、一种象征,必将古老而年轻的岐黄医学在通州大地上传承创新,再续辉煌!
预约挂号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北京中医医院始建于1956年,是北京市唯一的一所市属综合性、现代化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承担着北京市中医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等任务。医院下设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北京市中医国际交流培训中心、北京市赵炳南皮肤病研究中心等,是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北京市中医住院医师(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目前,北京中医医院分别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治未病基地、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中医急诊临床基地、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基地、中医药标准化研究推广基地、全国中医医院信息化示范单位,为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A类定点医疗机构。 医院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编制床位1400张,全年门急诊量220万人次,中医专病门诊93个,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77项,配备大型医疗设备近50种。现有职工1698人。拥有国医大师3人,全国名中医5人,首都国医名师35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8人、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市级人选7人、北京市卫生系统“十百千”人才16人、“215”人才20人,北京市中医药人才(125计划)44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45人、北京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59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2个、北京市“薪火传承3+3”工作室站28个。 医院拥有赵炳南皮肤病研究中心、脾胃病中心、针灸中心、治未病中心及肿瘤医疗中心5个北京市临床中心;设有中医皮科、中医脾胃病科、中医心血管科、中医针灸、中医妇科、中医儿科及中医治未病中心7个北京市中医特色诊疗中心;中医皮肤病、中医脾胃病、中医外科及中医急诊(重症医学)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华北区域诊疗中心。拥有临床科室33个。设有包括捏积、强直性脊柱炎、慢性皮肤溃疡、介入、感冒、抑郁等中医专病门诊,对多种疾病的中医诊疗水平居国内外领先。医院狠抓学科建设和专科建设,积极开展创名院、建名科、树名医活动。目前,医院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8个、北京市重点学科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3个、北京市中医管理局重点专科14个、北京市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辐射工程项目首都核心专科6个。 医院设立有6个医技科室:放射科、核医学科、病理科、医学检验科(包含输血科)、超声诊断科、营养科。配备大型医疗设备近50种:如3.0T磁共振仪、256层极速CT、数字平板血管造影系统、SPECT/CT、超声内镜、双板数字DR、心脏三维标测系统、全自动智能采血系统、全数字平板乳腺摄影系统、聚焦超声肿瘤消融机、数字胃肠造影系统、彩色超声诊断系统、术中C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现代化医疗设备。中药房常备中药饮片近660种,诸多院内制剂来源于名老中医及专家的验方、秘方和科研成果,现有批准文号的院内制剂192种,其中中药制剂164种,丸、散、膏、颗粒、胶囊、洗剂、酊剂、油剂等近20种剂型,70余种为临床常用制剂。病房煎药室始终保留一人一方,直火砂锅煎药的传统煎药模式。 医院承担着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教学任务, 截止到2018年7月,拥有中医专科教研室20个,拥有学科硕士培养点9个。拥有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47人。教授、副教授共55人;共获科研成果奖24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奖95项。 医院对外合作医疗机构65家,涉及包括四川、青海、新疆、宁夏、内蒙古、云南、湖北、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以及京郊区县等地区,其中,在北京地区对顺义、延庆、平谷和怀柔四家中医医院进行托管。随着国家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的推进,我院已与14家河北省医疗机构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根据中医学术传承特点,我院为上述地区培养骨干人才,名师收徒46人。“十二五”期间,我院向受援单位共派出兼职、挂职医务人员86人,派遣义诊专家共8040人次,专业讲座、讲授健康教育课217次,咨询诊治病人近8万余人次。 北京中医医院国际交流培训中心开设了中医、针灸、按摩、护理、保健、营养等学习班,为世界各地培训了数千名中医师和针灸师,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万人到医院参观、学习、交流。近年来承担了国家技术援外项目,举办了多期国际中医保健技术、传统医学管理、中医特色护理等研修班,同时不断派出专家学者赴世界各地考察、讲学、进修、会诊和学术交流,扩大了中医药在国际的影响,加深了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医院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公益方向,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在防治非典、抗震救灾、抗击甲型流感和新冠肺炎疫情、援疆援藏等公益事业中,做出了突出贡献,连续十年获首都精神文明单位,先后获得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人民满意医院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北京中医医院底蕴深厚、名医辈出、百姓喜爱,已成为区域中医药服务的中坚、青年中医师成长的摇篮!
预约挂号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区三级甲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区(原北京市通州区中医医院)坐落于北京的东大门,始建于1982年,2010年6月,正式迁入通州区翠屏西路116号新址。2011年8月,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成功合作,医院正式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区。经过30余年发展,东直门医院东区现已成为职工800余人,病床近400张,床位使用率达到95%以上,年门诊量超80万人次,年收入近4亿元的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四位一体的全民所有制三级甲等综合中医医院。医院占地面积102亩,专业设备800余台(件),万元以上设备近300台(件),固定资产1.2亿元。其中包括核磁共振、64排高分辨螺旋CT、大型成套数字化X线机组、数字胃肠造影、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气分析仪和先进的重症监护仪等高精尖设备。医院技术力量雄厚,目前拥有专业技术人员721人,高级职称77人,中级职称163人,研究生127人,博士生21人。科室齐全,设心病科、脑病科、肺病科、康复科、内分泌科、脾胃病科、外科、妇科、肛肠科、骨伤科等二十余个科室。新增开设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ICU(IntensiveCareUni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等科室。医院高度重视专科建设,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审评通过的重点专科3个,分别为脑病科、肺病科、心病科;北京特色专科为针灸推拿科;区级重点专科3个,为康复科、内分泌科、针灸推拿科。骨伤科获得北京市中医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医院还成立了“名医工作室”,遴选9名中青年中医师作为医院学科带头人,并确定学术继承人。脑病科拥有住院床位110张,201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定为“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科室,具备完善的脑病诊疗方案。针对脑病患者的肢障残疾,康复科应用中医康复手法,结合现代康复理论,开展了语言功能训练,创建了针对卒中后肢体瘫痪康复的“脑功能再建法”,临床疗效明确,降低了脑病患者的致残率,获得通州区科技进步奖。针灸推拿科共拥有治疗床70张,开展中医治疗项目达数十种,对面瘫、腰痛、失眠、小儿疳积、肥胖症等有独到疗效,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单位;内分泌科承担着多项北京市市级科研课题;预防保健科积极开展中医体质辨识,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急诊科配备了技术力量强大的医护团队,能够满足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需要。抢救室设有中央给氧系统,呼吸机、除颤仪,多功能监护仪、洗胃机等,为抢救患者提供了完备的硬件设施。于2015年3月开设急诊病房,每张床位均配有多功能监护与救治设备。建立了重症患者抢救和手术的绿色通道,能救治各种昏迷、休克、中毒,COPD、开放性骨折、重创后肝脾破裂、误吞物品、消化道大出血等各类疾病。骨伤科开展各种脊柱、关节及创伤的复杂性手术和微创手术。肛肠科拥有国内外先进的治疗技术如铜离子治疗、PPH(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全电脑肛肠综合治疗仪等,普遍开展痔、瘘、脓肿、肛裂、息肉、直肠癌、结肠癌等常见病及疑难病的诊治。外科可规范完成各类大中型手术,诸如开腹及腔镜胃癌根治术、开腹及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乳腺癌根治术等。脾胃病科开展无痛胃肠镜,胃镜下急取异物、切除息肉、早期肿瘤、镜下止血等,技术成熟。病理科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疾病诊断指标。血透室目前是通州区最大的透析中心,可同时容纳50余名透析患者进行治疗;手术室具有6个层流洁净手术室,可满足不同的手术需求,为手术科室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目前,医院的导管室已正式启用,ICU、CCU也均设立病房。医院将在一期建设的基础上,实施二期建设,包括病房楼、中医国际医疗部,科研、教学及行政办公楼和附属楼等。已于2012年底开工,规划病床数达1200张,停车泊位1500辆,总面积达15万平米左右,职工人数达2500人左右,日接待门诊量达10000人次。总体设计以患者为中心,既现代化又人性化,能够承载高水平的医疗、科研、教学体系,打造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塑造中医药核心品牌,把医院建设成为传统中医适宜技术与先进西医诊疗相结合的中医行业名列前茅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运河古渡植杏林,燃灯塔下赠青囊。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这座拔地而起、卓然矗立的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将以开放的胸襟和浓郁的人文气息成为一座标志、一种象征,必将古老而年轻的岐黄医学在通州大地上传承创新,再续辉煌!
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