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医院名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中山一院”)始建于1910年,坐落在南海之滨、珠江之畔的南国花城——广州。秉承“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医训精神,中山一院现已发展为一家位于国内一流前列的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百年老院,立院为公。中山一院由广东公医学堂附设公医院发展而来,自创立之初就带有深深的公益烙印。百十年来,数更其名,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精神却赓续不绝。 医院现由院本部、东院和南沙医院组成,托管惠亚医院,入选全国首批、广东省唯一委省共建综合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并联合牵头建设国家神经区域医疗中心,蝉联2018、2019年度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全国第六、华南第一,最新公布的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成绩为A++。 医院专业学科齐全,综合实力雄厚,拥有肾内科等5个国家重点学科,重症医学科等2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为中山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和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前0.5‰做出重要贡献。当前,医院正朝着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国家医学中心”努力奋斗。 仁心仁术,医病医身。作为华南地区疑难重症诊疗中心,医院始终引领医疗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自1965年实施国内首例断趾再植手术以来,医院在医疗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成功开展包括国内首例肾移植手术;世界第八例、中国第一例连体婴分离手术;国内首例第三代试管婴儿;全国首例连头婴分离手术;亚洲首例肝肾联合移植手术、首例多器官移植手术。2017年成功实施世界首例“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引领全球器官移植进入“热移植时代”,并代表中国首次荣获2020年国际质量创新大赛特等奖,近5年医院共开展新技术370项。自主研发国内首台体外反搏装置(1973年)和全球第二、中国首个去细胞神经移植材料“神桥”,打破国外技术与市场垄断,实现“中国智造”。牵头制定中国第一个重症医学指南、第一部《ICU诊疗指引与管理规范》,在全球率先开展脓毒症免疫研究与治疗,严重感染的病死率从35%降低到26%。医院疑难重症诊治能力不断提升,四级手术占比39.4%。 医院紧紧围绕大平台、大团队和大项目,瞄准世界医学发展前沿,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医疗技术创新硕果累累。 医院现有国家人体器官移植和医疗大数据中心等24个省部级以上平台,拥有湾区唯一、国内医疗机构首个无菌动物平台;拥有达芬奇机器人、高端双源CT、3.0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MRI)、医用直线加速器(LA)、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系统(PET-CT)等大批世界先进型号高端医疗设备;拥有世界一流的重症监护病房、体外反博治疗中心、血液净化中心和腹膜透析中心(世界前三、亚太区第一)。世界卫生组织(WHO)康复中心、国际体外反博研究中心、亚太地区无创通气治疗与培训中心等社会医疗组织在此设立;牵头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与课题、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等30项;主办《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华血管外科杂志》《影像医学与介入放射学杂志》《现代临床护理》《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和《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等9个国内知名医学期刊,引领医学科学研究。 涵英哺华,毓仁作圣。医院聚集了一批既有好技术又有好思想的好医生,医者,师也,名医名家育医造才,声教讫于四海,铸就了中山医金字招牌。 1960年代,八大国家一级教授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在此行医执教。其中,著名寄生虫学家陈心陶消灭了血吸虫病,曾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三次接见。八大一级教授之后,医院拥有一大批医学领军人才,包括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3人次,中华医学会现任主委4人,副主委4人,广东省医学会现任主委14人,副主委57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7人;拥有博士生导师293人、硕士生导师567人,拥有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临床教师团队(全国3个入选的临床医学教师团队之一);拥有首位荣获欧洲医学教育联盟Honorary Fellowship奖项的中国专家。 医院现有博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26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28个,为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拥有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28个、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1个、国家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6个、省部级临床诊疗技术培训基地17个、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及香港外科学院培训基地1个。截至目前,医院已为国家培养博士2348名,硕士3921名,培养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生23600余名。 医之大者,为国为民。医院心系援藏、援疆、帮扶基层,在重大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国家队”作用,并为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无私奉献。 在国家卫健委支持下,医院牵头建立覆盖全国250余家医疗机构的全国重症医学专科联盟;建立覆盖29个......[详细]
联系电话

020-87755766,020-87332200

放号时间

医院地址

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58号

医生团队
  • 黄业芳[]

    医生擅长

    暂无 ...详情

    从业经历
    擅长:胃肠道疾病、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慢性结肠炎 ...详情
  • 于国中[]

    医生擅长

    体表组织器官缺损的修复再造;头面四肢先、后天畸形的诊治;淋巴管静脉吻合术及各种美容外科手术 ...详情

    从业经历
    于国中,男,(已退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导师,1957年本科毕业于中山医学院。先后参与我院显微外科和美容外科的筹建。主研整形、美容、显微外科,擅长于体表组织器官缺损的修复再造;头面四肢先、后天畸形的诊治;淋巴管静脉吻合术及各种美容外科手术。 ...详情
  • 黎志明[]

    医生擅长

    从中山医科大学六年本科毕业后一直在附一院外科从事临床工作,其间再获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在钟世镇院士指导下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曾到北京学习各种整形美容手术。在医学整形美容、瘢痕防治、先天性及后天性畸形的治疗等方面具有专长。主持省科委、中医药管理局二项课题。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完成人)。\" ...详情

    从业经历
    黎志明,男,副主任医师,教授,硕士导师,从中山医科大学六年本科毕业后一直在附一院外科从事临床工作,其间再获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在钟世镇院士指导下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曾到北京学习各种整形美容手术。 医疗专长 在医学整形美容、瘢痕防治、先天性及后天性畸形的治疗等方面具有专长。主持省科委、中医药管理局二项课题。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完成人)。 主要研究方向 瘢痕形成机理、临床治疗的研究;整形美容基础及临床的研究。 获奖情况 1998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完成人) 论著 黎志明,朱家恺,程钢,等;运用组织工程学原理构建许旺细胞三维培养体系;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1,24(1):33-35;2、黎志明,利天增;瘢痕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的免疫组化定位;中山医科大学学报。1998,19:41-43;3、黎志明,朱家恺,程钢,等;改善人工神经支架材料黏附性的研究;现代临床普通外科。2000,5(4):240-242;4、黎志明、朱家恺、程钢,等;模拟微重力对许旺细胞三维培养影响的初步研究;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0,6(4):255-258; ...详情
  • 庞水发[]

    医生擅长

    整形外科、美容外科及显微外科;对体表组织器缺损或畸形的整形修复,以及双眼皮、隆鼻、隆乳、除皱及头皮疤痕性秃发等美容手术,同时对显微外科的皮瓣移植、组织移植修复及小管道吻合复通手术也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详情

    从业经历
    庞水发,男,主任医师,硕士导师,大学学历,毕业于1970年7月。  医疗专长 对体表组织器缺损或畸形的整形修复,以及双眼皮、隆鼻、隆乳、除皱及头皮疤痕性秃发等美容手术,同时对显微外科的皮瓣移植、组织移植修复及小管道吻合复通手术也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业务专长为整形外科、美容外科及显微外科。 主要研究方向 大面积的疤痕性秃发的修复与整形;小管道吻合复通临床研究。 社会兼职 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容学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常务委员。 获奖情况 主编《中华显微外科杂志》工作,业绩突出,杂志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优秀学术期刊三等奖;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三等奖;广东省优秀学术期刊一等奖;个人获第二届广东省优秀期刊工作者。 论著 在各级杂志上发表论文60多篇,任《中华显微外科杂志》总编辑。 专著 主编:《医学整形与美容》(广州出版社); 主编《家庭健康宝鉴》(广东人民出版社); 副主编《美容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详情
  • 马虹[]

    医生擅长

    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 ...详情

    从业经历
    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中山大学资深名医、心血管医学部学科带头人/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内科心血管专业医教研工作,对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高血压、心力衰竭有深入研究。1986-1991年间曾两次共3年多到美国洛杉矶Cedars-Sinai医疗中心进修学习和做课题研究。 研究方向: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血管紧张素1-7与心肌缺血/心脏肥厚等。 科研基金:国家九.五科技重点攻关项目“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应用及装置改进研究”第一负责人。国家十.五科技重点攻关项目“体外反搏装置”第一负责人。 社会兼职: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心血管病学会起搏与心电生理学组委员、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资深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家委员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技术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生命科学学会心电学学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体外反搏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学会委员。是《心希望快讯》主任编委、《岭南心血管病杂志》中、英文版副主编,曾任《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副主编,是《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等十余种医学杂志常务编委或编委、“中国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培养标准”起草小组专家、中央保健会诊专家。 获奖情况:所牵头的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应用和装置改进研究”被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共同评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个人被评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2002年获中国心电学会颁发“中青年心电特殊贡献奖”,2007年获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颁发2006-2007年度(中国大陆)有突出影响的心血管论文奖(《Circulation》),2016年被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技术分会授予“中国心电学终身成就奖”。 论著:在包括《New Engl J Med》、《Circulation》、《JACC》、《Am J Cardiol》、《ATVB》《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等杂志上发表论文500多篇。 专著:主编医学专著《临床医生用药大全》、《现代心力衰竭学》、《心房颤动—基础到临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主审《高血压基础与临床》。是《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内科临床手册》、《当代心血管病学新进展》(从2007年到2013年,每年1版)副主编,《现代心脏内科学》、《高级临床内科学》、《内科急诊治疗学》等20余种大型医学参考书的编委和编写者,参加《中华医学大百科全书》的编写。 ...详情
  • 唐安丽[]

    医生擅长

    心脏各类型起搏器安装、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 ...详情

    从业经历
    82年中山医科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心脏内科工作,掌握内科常见病诊治及心血管内科常见、疑难和危重病的诊治。从事心电生理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心律失常、心脏起搏、临床电生理和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熟悉各类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术。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心脏起搏及射频消融治疗,重点研究心律常的机制和治疗新方法。主要负责并参与多项国内多中心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研究及起搏新技术(ICD、CRT、CRT-D)开展 主要教育和工作经历: 1977-1982 中山医学院医疗系本科 1982.12-1995.12 昆明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1995.12-现在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社会兼职: 中华医学会广东省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技术分会学组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起搏学组全国委员。《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第六届编辑委员会委员。 论著: 发表第一作者心电生理和起搏相关论文20余篇,其中论著12篇,其中SCI文章1篇, 专著: 其他主要工作成绩(比如获奖情况): “起搏器的应用研究与推广”曾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院校级科研奖4项,院级优秀教师2次。 ...详情
  • 伍贵富[]

    医生擅长

    冠心病的导管介入诊断和治疗 ...详情

    从业经历
    伍贵富,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曾任心血管研究室、辅助循环实验室主任,博士导师,博士学历,毕业于1987年6月。 医疗专长 熟练掌握常见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肌病、风湿性心瓣膜病等心血管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心功能不全、休克等心血管急症的诊断和处理。专长于冠心病的导管介入诊断和治疗。对体外反搏技术在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防治领域的应用有深入的研究。与国内外学者合作积极探索冠心病、心力衰竭以及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如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 主要研究方向 1.心血管疾病的介入诊断和治疗; 2.体外反搏疗法的作用原理和临床应用研究,以及新型体外反搏与辅助循环装置的研制与开发; 3.心血管疾病的细胞移植治疗和基因治疗。 社会兼职 北美血管生物学会会员;中国心电信息学会委员;岭南心血管病杂志英文版编委。 论著 自1987年开始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以来,分别在国内外医学核心期刊包括6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者8篇。参与学术专著撰写8本。 ...详情
  • 石汉平[]

    医生擅长

    胃、肠、食管、胰腺、腹腔及腹膜后肿瘤,营养支持,外科危重病及疑难杂症的诊治,肥胖症及糖尿病的外科治疗 ...详情

    从业经历
    石汉平,男,主任医师,外科教授,医学博士,美国Johns Hopkins 大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 医疗专长 从事临床工作近30年,对食管、胃、小肠、结直肠、肛门、腹腔等恶性肿瘤及良性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胃肠间质瘤的规范手术及综合治疗。对临床营养支持、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外科危重病、外科疑难病、快速康复外科、超高龄老年患者、肠瘘、营养不良的治疗有深入的研究及深刻的体会。 主要研究方向 消化道肿瘤的治疗,外科代谢与营养支持。 社会兼职 美国外科学院 院士 卫生部《医学参考报—营养学频道》 主编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 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州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广东省临床营养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 国际外科学会/国际创伤与重症监护学会/国际外科代谢与营养学会活跃会员 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编辑部副主任,《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华肿瘤防治杂志》、《中国医学继续教育》、《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等多家杂志编委。《中国抗癌协会》理事,广东省医学会理事,广州抗癌协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 获奖情况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立三等功1次。在美国学习期间获美国杰出人才签证。获优秀专利一等奖1次,理论大课比赛优胜奖1次。曾经参与汶川地震医疗救护。 论著 发表论文180篇,其中SCI/Medline收录31篇。专利8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 专著 参与编写著作20本,其中主编5本,副主编4本。 ...详情
  • 崔毅[]

    医生擅长

    内镜治疗胃肠息肉,胃肠早期癌、胆总管结石及肿瘤梗阻等疾病,消化内镜诊断和治疗 ...详情

    从业经历
    崔毅,男,主任医师,内镜中心主任、消化内科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广州医学院医疗系,1988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消化内科硕士研究生,同年加入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工作。 从事消化内科临床工作30多年,多次前往日本、香港及上海学习消化内镜技术,对各种消化道疾病的诊断治疗、消化内镜技术的的应用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擅长胃肠道酸相关性疾病的治疗(例如溃疡病、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复杂性胆胰疾病的诊断治疗、内镜技术治疗消化道疾病(例如胃肠道息肉、食管胃大肠早期癌、消化道出血、胆总管结石、胰腺癌、消化道梗阴病变等)。主要研究方向:(1) 幽门螺杆螺杆菌感染及其临床治疗。(2)内镜超声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价值。(3)消化道内镜治疗技术的应用。 社会学术兼职 广东省消化内镜分会常委(兼超声内镜学组组长)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食管胃曲张静脉学组顾问。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超声内镜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委员。 获奖情况 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1996年。 赛克勒中国医师年度奖,2000年。 恩德思国际内镜奖,2006年。 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参编医学著作三部。 ...详情
  • 郑章清[]

    医生擅长

    普外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特别在胃肠道及胰腺疾病的诊断治疗方面 ...详情

    从业经历
    郑章清(已退休),男,胃肠胰外科副主任医师,1969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一直从事外科临床医疗工作,擅长普外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特别在胃肠道及胰腺疾病的诊断治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详情
x

为了让您更好的了解更多的信息,请您点击免费注册 进行注册

x